吃貨必備的東西有哪些?一頓吃喝,300 500拿不下來,不如花幾十塊錢提高一下吃的文化水平,否則确實過意不去,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吃貨必備的東西有哪些?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吃貨必備的東西有哪些
一頓吃喝,300 500拿不下來,不如花幾十塊錢提高一下吃的文化水平,否則确實過意不去。
所以我要隆重的向你推薦提升吃的品質的書,是不是?
1.《雅舍談吃》
徐志摩每年秋後都要去杭州吃桂花煮栗子,結果有一年去了發現桂花被雨摧殘淨盡沒吃成,然後他就寫了一首詩——《這年頭活着不易》。
到底是從小富養的人,母親的早飯都是燕窩的人,見過的世面何止。但是他不嬌氣,大菜能吃,小菜能吃,不崇洋媚外,也不盲目覺得中國菜就是世界第一美味。活得比我精緻多了。
他是誰,他就是最有文化的吃貨,梁實秋先生。
拿現在的話來說,梁老就是一大吃貨,寫吃的散文裡必須首推梁實秋,光是讀着文字就齒頰生香,關鍵是在梁老的筆下,吃,也成了頂風雅的事兒。芙蓉雞片,西施舌,醋溜魚,鍋燒雞……口水都要流出來啦!
梁實秋先生是公認的華語世界中的一代文化宗師之一。他的許多文學作品都流播海内外,被人們贊為經典。其中“雅舍小品”更是他的代表作,先後印行了三百多版。《雅舍談吃》是梁實秋先生一生在飲食文化方面才華的集中展示,如果您也喜歡吃,就和這位美食家一起去大飽口福吧!
說完了梁實秋先生的說說,我們還要說一說汪曾琪先生的著作,因為故鄉的食物,有時候不僅僅是食物。
2.《五味》
汪曾祺既不是達官貴人,又不是商賈巨富,因此所食、所喜的多是地方風味和民間小食,他談蘿蔔、豆腐,講韭菜花、手把肉,皆是娓娓道來,從容閑适;讀的人則津津有味,滿嘴噙香。汪曾祺在《葵・薤》裡說,自己小時候讀漢樂府《十五從軍征》“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怡阿誰”時,盡管他“未從過軍,接觸這首詩的時候,也還沒有經過長久的亂離,但是不止一次為這首詩流了淚”。想見汪曾祺老人也是多愁善感,性情中人,遇事有激情,有感動,有憤慨。
但汪曾祺并不止于見花流淚,感别傷心,而是追根究底,想要弄明白葵到底是什麼物種,他從《毛詩品物圖考》追到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和《植物名實圖考》,恰巧在武昌見到了古書中的葵―――冬苋菜,終于放下了一件心事,總算把《十五從軍征》真正讀懂了。當然,汪曾祺的心思可不僅僅在考古,而自有深意,就是在文藝創作上“勸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麼都要嘗一嘗”,“一個一年到頭吃大白菜的人是沒有口福的”。中國人講究寓教于樂,汪曾祺也不例外,在其他幾篇談美食例如《吃食與文學》的文章裡,他猶如鄰家老妪,絮絮叨叨地講自己的創作觀點和人生感悟,可是你竟然一點也不讨厭他,反而覺得他是一個挺可愛的小老頭。
汪曾祺的文、齊白石的畫,都是東方文人的清雅、情趣和人間煙火。沒有沖突,隻有對世界的賞析和享受。
每一個吃貨之所以精緻,是因為:“凡事不可苟且,而于飲食尤甚。”
吃貨的靈魂絕對不是說饕餮無度的大餐,是慎之又慎,無上的追求。
所以我們要說一說清代的袁枚先生。但是據說他不會做飯,他隻是會寫會要求。所以每一個吃貨也不用擔心,因為自己不會做飯,而影響了自己吃貨的品質以及對吃的評價。
3.《随園食單》
清代大學者袁枚在治學之餘對飲食文化也情有獨鐘。由于他在詩士林的聲望與地位,使得他 常常成為各地門生故舊,社會名流宴請的對象。 而他每次遇上美味佳肴都要讓自己的家廚向 主人的廚師學習烹饪之法,以至四十多年來,積累了大量珍貴 的食譜,于是就有了這本值 得重視的文化遺産――《随園食單》
此書有匠氣。若論精器皿、美馔飲,似乎還是張岱來的更為神妙。頰上三毫,空中生色,色裡空空,綽有餘想也。随園則不免事事越俎代庖,與愛自吹自擂的李漁相等。汪曾祺在小說裡借了同時代另一才子金冬心之口,“又想起袁子才,想起他的《随園食單》,覺得他把幾味家常魚肉說得天花亂墜,真是寒乞相”,宜其谑而虐也。
這本老祖宗寫的書,能流傳到現在,還不斷被推薦,自然有他道理。
開篇的文章簡直就是一個廚子的基本素養,寥寥幾個字,就把做菜的基本精神說到,簡直不能再啰嗦一點。
大概觀點記錄如下,
1、做菜先學買菜,如果一頓美食算10分,做菜6分,那麼采買就占4分。
2、洗菜初加工、切菜、工具,調料,搭配,火候,色澤,時節,多寡,本分
3、自我反思,随時指點,嚴格要求,才能進步。
4、補救之法,甯淡毋鹹,甯嫩毋老。
5、鑽研自己擅長的菜式,不要隻一味模仿學習,此條已經是高級進階技巧了。
其中有一點不明白“味要濃厚,不可油膩。味要清鮮,不可淡薄。”還是不解其中意思。
戒耳餐,耳餐盲目追求菜品的名聲,戒目食,戒貪多。凡是要追求自然和諧,而不應該過度。
以上不祥,卻是一個食客和廚師進階之道。
随後出現的分為幾大主題,海鮮,豬肉,牛羊肉,蔬菜,糕點,可以随時翻看,時日已經遙遠,但是一樣感歎老祖宗的精細的追求以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美食是一個非常龐雜的文化,裡面的學問多到讓人應接不暇。感歎,佩服。
雖然袁枚先生不會上廚房,不影響他的吃,但是現在社會如果想吃的精緻,還是需要自己多動手的,畢竟太貴了。如果你有錢你家裡有礦,那就忽略下一本書吧。
4《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讀起來很輕松,作為消遣讀物還可以,但實在沒有多少“人類學”,不過是一位“人類學家”(如果你願意這麼稱呼她的話)在廚房。
這也有點兒象現在不少學者(包括人類學家)流行的一種做法,去一個地方,就寫一本所謂的著作,其實也不過就是一個普通人的普通遊記而已,哪裡談得上是什麼“研究”或“學術”。
從學院到廚房、不求學位隻求美味 作者與你分享專業廚房背後的秘密 在廚房發現廣袤的田野,以食藝色香寫照衆生面相。 這不僅是一本記錄廚藝學校和餐飲生活的書,更是一本蘊涵着人類學思想的生活小品。 入圍2010台北國際書展“書展大獎” 作家梁文道、蔡珠兒、韓良憶、葉怡蘭等人滿足推薦 《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作者放棄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轉戰廚房! 為讀者講述專業廚房裡不為人知的秘密與樂趣 聽,台灣料理人說廚房的故事!
有的人不求甚飽,但是對吃的精緻程度要求很高,香港作家就有這麼一位。
5.《香港味道1/2》
從來就對豪華的宴席不感冒 反而喜歡小打小鬧的街頭巷尾的小食 “覓食”變成一種遊戲般的快感
原本以為這樣一本圖文結合的書很快就會看完 可竟然每天兩三篇四五篇 有滋有味地快看了一個月 “少吃多滋味 多食傷腸胃” 所以看香港味道這本書不能太猛 要讓食物好好地在眼裡消化 在入夢前來一頓精神上的夜宵 定能天天悍然入眠。
作者對每一道食品既有自己的曆史回顧,又有制作流程的介紹展示,同時還分别邀請香港演藝明星和文化名流做嘉賓助陣,把飲食與人生、經曆與記憶柔為一體。另外,這本書也是可以按圖索骥的香港美食地圖。
我們通常把自己稱之為飲食男女。可見飲食對于我們的重要性,所以學會吃,學會飲食,也不失是一個崇高的理想與追求。
最後祝你健康,萬事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