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疼腿根疼怎麼回事?目前,很多臨床醫生仍對腰痛(back pain)、牽涉痛(referred pain)、根性痛(radicular pain)和神經根病(radiculopathy)的具體定義存在迷惑尤其得有腰椎間盤突出症,該如何區别疼痛、麻木和無力各自發生機制呢?本文基于詳細的解答,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腰疼腿根疼怎麼回事?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腰疼腿根疼怎麼回事
目前,很多臨床醫生仍對腰痛(back pain)、牽涉痛(referred pain)、根性痛(radicular pain)和神經根病(radiculopathy)的具體定義存在迷惑。尤其得有腰椎間盤突出症,該如何區别疼痛、麻木和無力各自發生機制呢?本文基于詳細的解答。
1. 傷害性腰痛 (nociceptive back pain)是指傷害性刺激腰椎結構所引起的疼痛。一般來說,存在神經支配的腰椎結構都可能是腰痛的來源。實驗研究已表明,椎間盤、肌肉、棘間韌帶、小關節、骶髂關節、硬膜囊等均可引起腰痛,而椎間盤是慢性腰痛的主要來源。
2. 軀體性牽涉痛 (somatic referred pain)傷害性刺激除了引起腰痛外,還會導緻牽涉痛,可延伸至下肢。公認的牽涉痛機制的是“彙聚理論”,即病變區域神經纖維與所感知疼痛部位的神經纖維彙聚于同一脊髓節段。經典的牽涉痛案例是膽囊炎可引起右肩部疼痛 (内髒牽涉痛)。
腰椎為軀體結構,為了與内髒牽涉痛(visceral referred pain)相區别,則傷害性刺激腰椎結構所引起的牽涉痛也成稱為軀體性牽涉痛。
軀體性牽涉痛的本質:疼痛是由刺激支配椎體及其附件的傳入纖維的神經末梢引起的,而牽涉部位的傳入纖維不受病竈刺激。
牽涉痛不涉及神經根,不是因為壓迫神經根導緻,而是因為傷害性刺激腰椎結構,如椎間盤、小關節等引起。因此,牽涉痛不存在神經症狀。
軀體性牽涉痛一般為鈍痛、隐痛,疼痛廣泛,難以定位具體位置。一般不按照皮節分布,可延伸至臀部、大腿,甚至是足。
公認的椎間盤源性牽涉痛一般不過膝關節,常引起臀部和腹股溝區疼痛。但也有研究發現,椎間盤可引起膝關節以下的牽涉痛。
3. 根性痛 (radicular pain)在發生機制和臨床特征上,根性痛都有别于軀體性牽涉痛。生理上,根性痛是由神經根或背根節的異位放電(ectopic discharges)所引發的疼痛。腰椎間盤突出是最常見的原因,而受影響神經根的炎症反應似乎是關鍵的病生過程。
研究發現,牽拉或擠壓正常的神經根是不會引起根性痛。僅在神經根周圍存在炎症反應時,機械性刺激神經根才可誘發根性痛。動物研究發現,僅單純壓迫背根節時,可能會引起疼痛。
根性痛不是由于傷害性刺激引起,而是由于受影響的神經根異位放電導緻。這種疼痛一般為銳痛、放電樣疼痛。這種體驗在英語語言中缺少精準的描述單詞,因此,默認稱這種感覺為Pain。
坐骨神經痛 (sciatica) 這一術語是過時的,應該摒棄。它起源于一個時代,那時人們對軀體性牽涉痛和根性痛的發生機制不甚了解。它用來描述似乎沿着坐骨神經分布的疼痛,而該術語錯誤的應用于引起下肢的全部脊柱起源的疼痛。神經根受壓被認為是坐骨神經痛的病因,但下肢許多形式的牽涉痛也被錯誤地歸因于神經根受壓。目前,國際疼痛研究協會(IASP)的疼痛分類建議用“根性痛”一詞代替“坐骨神經痛”。
4. 神經根病 (radiculopathy)神經根病是另一個獨立的實體,它是指脊神經或其分支軸突傳導阻滞(conduction block)而導緻的一種異常神經功能狀态。當感覺神經纖維被阻滞,麻木(numbness)或感覺異常(paresthesias)産生;當運動神經纖維被阻滞,無力(weakness)出現。與此同時,感覺或運動神經纖維被阻滞,會引起反射(reflexes)減退或消失。麻木是按照皮節(dermatome)分布,而無力是按照肌節(myotome)分布。但是,神經根病不是由疼痛,而是由客觀的神經症狀定義的。盡管,神經根病與根性痛常同時存在,但神經根病可在沒有疼痛的情況下發生,而根性痛也可在沒有神經根病的情況下出現。目前,仔細的體格檢查仍是診斷神經根病的最好方法。
根性痛的的責任節段可通過其疼痛分布來确定(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很多研究發現,L4、L5和S1根性痛分布是很難相互區分的 。僅僅當根性痛與神經根病同時發生時,責任節段才有可能被明确。在這種情況,麻木的皮節分布才是明确責任節段的主要指标,而不是根性痛的疼痛分布區。
根性痛與軀體性牽涉痛鑒别不清,容易導緻誤診誤治。腰痛和軀體牽涉痛是常見的,而典型根性痛是不常見的。有研究發現,當根性痛被嚴格定義的話,其發生率僅為12%或更少。臨床上,常将軀體性牽涉痛誤診為根性痛,誤以為根性痛很常見。
就臨床管理而言,影像學檢查對于根性痛和神經根病的診斷是合理的,因為影像學檢查通常可明确病因,而對于軀體性牽涉痛作用有限。在大部分病例,平片、CT或MRI不能明确軀體性牽涉痛的病因。如果病人為軀體性牽涉痛,而影像學發現的退行性改變,如椎間盤膨出、可能的神經根受壓對診斷并不重要,但如果将軀體性牽涉痛誤診為根性痛,則可能導緻不必要的手術。
因為腰痛和軀體性牽涉痛不涉及神經損傷,因此不應該出現神經症狀或體征,更不會出現痛覺過敏或異常性疼痛(allodynia)。相比,因為根性痛和神經根病涉及神經根病變,痛覺過敏理論上可能會出現。然而,痛覺過敏不是根性痛和神經根病的典型特征,除非出現真實的神經損傷(nerve damage)或神經病變(neuropathy),而不是單純的壓迫(compression)或炎症反應(inflammation)。
理論上,根性痛不是脊柱疼痛(spinal pain)。也沒有證據表明,根性痛的潛在機制可單獨引起脊柱疼痛。神經根病和根性痛不是同義詞,前者是由于神經傳導阻滞引起的神經功能障礙,而後者是因為神經異位放電引起的症狀。兩者可以同時存在,也可因相同的病變引起;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神經根病可繼發于根性痛。
當病情描述是明确的,診斷也就非常簡單了。如果病人存在明确下肢放射痛,無法舒适躺下,且存在下肢麻木或無力,則明顯存在根性痛和神經根病。如果病人腰痛,牽涉到臀部和大腿,但沒有放射痛和神經症狀,則考慮傷害性腰痛和軀體牽涉痛。
當病人病情比較複雜,則診斷就比較困難。比如,由于椎間盤破裂(internal disc disruption),患者可能會出現傷害性腰痛。疼痛可延伸至下肢,在這種情況,可診斷為軀體性牽涉痛。然而,椎間盤也可能突出或滲漏化學性炎症物質至周圍神經根。化學性刺激神經根将引起根性痛(化學性神經根炎)。随着時間推移,神經根可能會出現腫脹、傳導阻滞,則可能會出現神經根病。每一個特征都有其獨立的病因和機制,所要采取的診斷和治療方法也是不同的。椎間盤切除術(discectomy)可摘除突出的椎間盤,緩解根性痛,但很難緩解腰痛和軀體性牽涉痛。臨床上,外科醫生普遍的經驗是,椎間盤切除可有效緩解腿痛,但很多病人會殘留腰痛不适。
某些術語是誤導性的,沒有幫助的。沒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叫做“腰痛-坐骨神經痛”(low back pain – sciatica)。這個術語意味着病人存在單一病因導緻2種症狀,這是不正确的。患者可能有腰痛,也可能有坐骨神經痛,但這2個症狀是獨立的發生機制和病因。其中1個術語的特征、病因和發生機制不能用于解釋另一個。因此,盡管椎間盤突出是根性痛的最常見病因,但是其并不是腰痛的常見病因。絕大數傷害性腰痛患者沒有根性痛,也沒有腰椎間盤突出,也沒必要應用假坐骨神經(pseudo-sciatica)或假根性痛(pseudo-radicular pain)之類的術語。這些症狀描述沒有錯誤,但這些術語是多餘的同義詞,應該應用軀體性牽涉痛或脊柱遠端的周圍神經卡壓綜合征。事實上,軀體性牽涉痛比根性痛更為常見,因此,應将根性痛視為少數情況,而不是将軀體性牽涉痛歸類為不典型的根性痛。
主要參考文獻:PMID: 19762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