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十大必看文物排行
十大必看文物排行
更新时间:2024-11-16 04:16:15

博物館作為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如今正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在全球文化多元化、開放化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借助數字化手段,讓“沉睡”在博物館裡的一件件文物從曆史中“走出來”,在屏幕中“活起來”,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十大必看文物排行(文明之美看東方讓文物)1

立鹿耳四足青銅甗通高105厘米,甑口徑61.2厘米,鬲口徑34.1厘米。

甗分為上部大口盆形的甑與下面的鬲,兩部分合為一體。甗為蒸煮器,鬲盛水,甑放置食物,在甗下引火煮水,蒸汽通過中間的箅片加熱食物。

這件四足銅甗,重達78.5千克,體形巨大,氣勢雄渾,為迄今所見青銅甗中最大者,有“甗王”之譽。鑄造工藝方面,除了耳上雙鹿,整個器物一次渾鑄成型。四足銅甗在商代較為少見。甗上出現了殷墟時期流行的斜角雷紋、上卷尾連體獸面紋、牛角獸面紋等紋飾,耳上加鑄立鹿的特點則與新幹方鼎、扁足鼎加鑄動物造型的風格一緻。可以推斷,這件器物鑄造于商代晚期,體現了當地人對中原青銅器的本土改造。1989年出土于新幹縣大洋洲遺存,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十大必看文物排行(文明之美看東方讓文物)2

钺的種類較多,其中比較精美的有方内钺和帶銎钺。方内钺刃部弧曲寬闊,兩角略微上翹,但钺身較薄、青銅钺的裝柄方式為内安柲。钺身多飾有雷紋,并且花紋非常精緻美觀。帶銎钺造型較為細窄,便于操持。

商目雷紋方内青銅钺身較寬,刃微弧,刃寬于肩,方内短窄,上有一長方形穿,肩部有兩長方形穿。钺體中部開一馬鞍形镂孔,形近張形略翹的大嘴,露出上下2排13顆三角形利齒,環飾一周燕尾紋。肩下及周邊均飾目雷紋帶,紋中寬凹線中有嵌飾紅銅的痕迹。此钺形體巨大,頗具王者之氣。1989年出土于江西新幹大洋洲,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十大必看文物排行(文明之美看東方讓文物)3

商代雙面神人青銅頭像通高53厘米,面寬14.5至22厘米,上銎長8.5厘米,下管長5.5厘米。

這件器物為一中空的扁平雙面人首造型,額部寬,颌部窄,呈倒置的等腰梯形。兩面均有中空的圓凸目,豎耳上部尖,肥鼻,高顴骨,張口露齒,兩側嘴角上翹,下犬齒外卷形似獠牙。頭兩側各出一角。整個形象顯得神秘恐怖。

與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大量凸睛青銅神面具對照,新幹的神人銅頭像有明顯不同之處:它并非可以佩戴的面具,而是雙面造型。不少學者認為,這件頭像是王權的象征。青銅時代王的權威是全方位的,天圓地方的造型代表這是上天賦予的神性。頭像的雙面造型,則表示視界由180度轉為360度,突破了人的視野局限,這象征着上天賦予人以神性的觀察力,俗世中什麼都逃不過王的眼睛,代表“法力無邊”。1989年出土于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十大必看文物排行(文明之美看東方讓文物)4

镂空方形鼎式青銅染爐構造可分為三個部分,主體為镂空炭爐,下部為方形托盤,爐上置一可活動的耳杯。其形制多小巧,是炊器與盛食器的組合之器,耳杯盛食,爐身置炭,淺盤承灰。當炭火溫熱耳杯中調料後,可将肉食染味食用。染爐的設計符合漢代人分餐而食之制,宴飲時一人一套,随吃随“染”。出土于海昏侯墓中,現藏于海昏侯博物館。

策劃:鄒豔紅

文案:劉婧媛 劉娜娜

制圖:方曦

來源: 江西新聞客戶端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