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劉新田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人所共知,五台山是佛門聖地,寺廟多!但多到門對門,院套院,隔牆共用,屋檐勾連的程度,還是讓初見的我感到驚訝。
由于我們都知道的曆史原因,現在五台山隻剩五六十所寺院了,據說鼎盛時期曾有二百多所呢,那是怎樣一幅壯觀景象啊!
五台腹地台懷鎮是寺廟最集中的中心,名聲遠播的許多名寺坐落于此。
大朝台歸來,利用午飯時間,匆匆參拜了最具特點也是最著名的三大名寺。
(一).五爺廟
最先去的是在民間最負盛名也是香火最旺的五爺廟(萬佛閣),五爺廟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廟,據見多識廣的隊友講,其實應該算是整個中國内地香火最旺的廟(大概隻有香港的黃大仙廟可以媲美)。
是不是中國最旺沒研究過,但五台山最旺毫無疑問!我本來是奔着五台山最明顯的标志大白塔去的,可走着走着,就被摩肩接踵的人流裹挾進了一個院子。一擡頭,“參龍”(五爺殿匾)!參拜龍王來了!
那就先拜龍王吧!
五爺廟建廟時間不長,清代才有。正殿五爺殿供奉的是東海龍王老五,據說後來老五經菩薩點化成佛,也被稱為廣濟龍王文殊菩薩。
整個五爺廟不大,是個兩進的四合院。進門是大戲台,台口對着正殿;正殿就是供奉老五的五爺殿,雕梁畫棟極精美,一棵古松蒼勁挺拔;後殿是菩薩殿,供奉文殊菩薩。
和一般佛寺不同的是,五爺廟竟有個大戲台。佛門乃清靜之地,戲台有點不搭,但據說五爺愛熱鬧,愛看戲,所以要經常演戲給五爺看。
更特别的是佛寺供龍王,龍王是中國民間的神,跟古印度傳來的佛教本無淵源,好像不應在佛寺出現,但龍王殿前佛旗飄揚又是那麼和諧。
其實也好理解,佛教進入中國近兩千年的傳播演化中,已經和本土文化相互交融,互相影響,變成華夏文明的一部分了。龍王應該就是佛教菩薩本土化、世俗化的象征。
修佛需要斬斷塵緣,清心寡欲,和普通人的世俗生活差距太大,不是多數人可以接受和堅持的。拜龍王可以有求則拜,無求不理,更符合急功近利的衆生心态。
再說,拜佛追求的一般是精神層次,拜龍王可以求子、求官、求财、求姻緣、求轉運、總之想求什麼求什麼,百無禁忌。
而且龍王老五,聽聽這名字!比佛寺裡那些莊嚴肅穆的菩薩更熟悉,更親近。平頭百姓有了什麼不太高大上的心願,到佛前說不出口,跟老五倒可以唠一唠。
久而久之,龍王老五就承擔起民間俗神的職能,寄托着老百姓各種各樣充滿煙火氣的願望。
又因為五台山四面皆佛,此處龍王自然更加靈驗。人們又創造出來許多傳說将龍王老五打造成救苦救難,有求必應的附體菩薩,所以黑臉五爺成了整個五台山香火最旺,許願最靈的一尊神像。
别說過去,就是現在絕大多數人也不了解佛理,甚至不知文殊菩薩是何方神聖,想拜佛都不知進哪個門。既然大家都說五爺靈驗,而且一站式服務,可不一股腦兒地都湧到這裡來了!
裹挾在這喧嚣的人群裡,彌漫在濃郁的香煙中,也覺得此地氣度非凡,靈光閃現,不管傳說也罷,真實也罷,心中大呼一聲:叩拜五爺!萬事如意!
(二).塔院寺
塔院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院中大白塔是最為人熟知的五台山的象征,是最著名的超級明星,寺以塔名,甚為得體。
大白塔樸拙豐潤,線條優美;素心蕙質,風骨傲然;拔地而起,高聳雲天。在青山綠叢,紅牆碧瓦之中格外醒目,在台懷鎮各個角落擡眼望,都能看到她美麗優雅的身影。
白塔塔基為正方形,塔身渾圓通體白色,典型的藏式。現在的白塔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設計師是尼泊爾人阿尼哥。磚石材料全部用米漿和石灰砌築而成。
塔高近60米,在中國是絕對的頂尖高度,另一座明星白塔北京北海公園白塔要比它低15米。
塔刹、露盤、寶珠皆為銅鑄,露盤及塔腰各懸數百風鈴。
雲過塔移,風來鈴響,極富情趣。
大白塔全名“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塔”,塔腹中還藏着一個大秘密呢!
佛教傳言;公元前486年,佛祖釋迦牟尼滅度,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将佛祖屍骨煉成48000顆舍利子,又在天下建48000座佛塔供奉,中國境内建19座佛塔,五台山獨得其一,命名慈壽塔。後來阿尼哥建大白塔時,為尊佛祖,在原址砌塔身,将慈壽塔封于白塔腹中。
慈壽塔始建年代不詳,有沒有佛祖舍利不敢亂說,但大白塔腹中有塔有史為證!
大白塔塔基周圍建有塔殿,圍繞白塔有一百多個轉經筒,塔四角佛燈長明,東西南北四方向亭中又有四個大轉經筒。白塔有喇嘛護持,轉塔、轉經是每日的功課,順時針繞塔流動的洶湧人流是塔院寺獨特的風景。
點起佛前燈,滅除心頭火。
以此大智慧,照破衆無明。
那一日,我轉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隻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日,磕長頭匍匐在地上,不為觐見,隻為貼着你的溫暖。
那一日,轉山轉水轉佛塔啊,不為來生,隻為途中與你相遇。
巍巍塔下,心生虔誠,平生第一次轉經、轉塔、磕長頭都獻給了佛祖,獻給了五台山,獻給了大白塔。
青山翠谷,藍天白雲映襯的大白塔,是五台山梵天佛國的一個符号,一個象征。
如果說印一張明信片來代表五台山的話,一定是大白塔;如果說印一本畫冊來宣傳五台山的話,封面一定是大白塔。
大白塔之于五台山,如埃菲爾鐵塔之于巴黎,自由女神像之于紐約,天安門之于北京。
如果說北台葉鬥峰是五台山自然地理上的制高點,那麼大白塔就是五台山人文精神的制高點。
(三).顯通寺
顯通寺在五台山的地位可非同小可,獨占兩個之最,寺院規模最大,建寺曆史最久。
顯通寺當之無愧五台山第一大寺,坐落台懷鎮中心,占地4.4萬平方米,殿堂400餘間,從南到北七重大殿中軸排列,兩側配殿左右對稱。
同樣是名寺的五爺廟、塔院寺和顯通寺的宏大氣派比起來要局促得多。顯通寺獨享五台山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産等殊榮。
當然,擔此殊榮僅憑規模大猶顯分量不足,更重要的是另一最:五台山最古老的佛寺,五台山佛寺之祖。
顯通寺的曆史之悠久莫說五台山,就是整個中國也是祖宗級别。
顯通寺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佛教傳入中國之初……
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漢明帝從西方請來天竺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用兩匹白馬馱來佛經,現史學界共識此為佛教傳入中國的元年。皇帝敕令在都城洛陽建寺傳教,此為中國第一座佛寺,白馬寺。
同年,兩位高僧繼續東行來到五台山,見山勢與佛祖修行悟法時所居的西天靈鹫山神似,又依佛經所言五台環抱之地應為文殊菩薩宣教講法之道場,且又有佛祖真身舍利塔慈壽塔已在此早立。高僧慧眼識聖地,于是奏請皇帝在此建佛寺弘佛法,取名大孚靈鹫寺,世稱中國第二古寺。
靈鹫寺幾經重修更名,明以後稱顯通寺。五台山内外上百座寺院追根溯源都源于此,顯通寺當之無愧五台山佛寺之祖。
顯通寺現大部分建築為明清時期重建,做工精美,氣勢恢宏,七重大殿各有千秋,每座殿宇典故特點都回味無窮,都值得關注。重點說說最與衆不同的木,磚、銅三座大殿吧!
先說全木結構的大佛殿(大雄寶殿),大佛殿為顯通寺正殿,供奉佛祖釋迦牟尼。
大雄寶殿重頂飛檐,巍峨宏大,占地670平方米,為五台山殿宇體積之最。五台山佛教協會就在顯通寺,每有全地區重大佛事活動一般都在大佛殿舉行。
大佛殿為全木結構,粗大的木柱頂天立地,長長的房梁縱橫交錯。木雕彩繪,肅穆莊嚴,佛像高大,金碧輝煌。
大佛殿也是顯通寺最古老的建築,原址可追溯到天竺高僧開山始建時(公元68年,與白馬寺同年),大佛殿的曆史就是五台山佛教傳播的曆史。
再說說純磚建造的無量殿(無梁殿),大佛殿後一座非常漂亮的二層樓房就是無量殿。
無量殿拱門拱窗,二樓有外廊,牆上有着精美的雕花裝飾,通體雪白,看起來好似歐式古典風格,實際卻是純中國制造,建于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
大殿全部由磚石砌構,沒有使用一根木質梁柱,所以稱作無梁殿,佛寺一般以無量佛為名雅稱其無量殿。
大殿外觀為上下各七間,磚雕仿木淩空飛檐鬥拱惟妙惟肖,立體雕花裝飾繁複精美,拱門門楣上方各鑲嵌石匾,上刻佛祖講經的七個道場。整個殿堂造型優美,做工精湛,顔色潔白,寓意深刻,堪稱古代建築藝術瑰寶。
殿内觀看更能發現建築工程的奇妙,内部是一層通高的三間穹窿頂拱窯,四面厚牆就是着力點,無梁無柱,僅寶蓋藻頂以木裝飾。
殿内供奉4.7米高的盧舍那大佛,坐于蓮台上的大佛佛冠已抵二樓頂。大殿無梁,佛法無量。
最後說說純銅鑄成的銅殿。繞過無量殿,眼前突然一亮,一座金光閃閃的“金銮寶殿”矗立在層層殿宇中間。
金色大殿前又有五座金塔排列有序,亭亭玉立,高入雲天。那殿,那塔精妙絕倫,金碧輝煌,不禁使人産生一種幻覺,這裡究竟是天堂,還是人間?那真是:
此景隻應天上有,豈知身在妙高峰。
先看這金塔,五塔形态各異,相得益彰,其中東西兩塔為大明萬曆年間(1610年)原物(中間三塔近代流失,後補鑄),紋飾精美,玲珑秀氣,每座都有兩層樓高。
五塔組合一處,按五方排列,暗合五台山五座台頂,又代表五方菩薩。
古代純銅鑄成的殿宇我國碩果僅存6座,五台山僅此一例。
銅殿制作于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當年為鑄銅殿曾從全國十三省(當時共十三省),一萬戶人家化緣得十萬斤純銅,所以此殿代表天下信衆對佛祖的敬仰。
銅殿高8米多,比例協調,外觀為兩層,重檐疊架,門窗梁柱紋飾精美逼真,與真實大殿無二。殿内部無梁無柱,一層通高到頂,内牆及頂部密密匝匝鑄銅佛一萬尊,殿中間供奉如來佛,民間稱其為“萬佛如來”。
漫漫四百多年歲月已逝,銅殿曆經風雨侵蝕和朝代更替,未經修葺仍屹立至今(2000年表面覆金箔),使其更具曆史價值而彌足珍貴。
台懷鎮寺廟衆多且各有其亮點,顯通寺則處處是亮點,萬道金光的銅殿就是顯通寺亮點中最亮的那一點。
台懷古鎮寺廟林立,殿宇栉比,聖景聖迹荟萃一地。雖匆匆一瞥,已驚豔于心,尤其顯通寺銅殿金頂上悠閑的鴿子,大白塔下轉經筒被磨出的熠熠亮光,五爺廟前香燭燃起的滾滾烽煙,至今想起仍鮮活無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