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費是指維持生活的費用,由于大學生主要任務是學習,沒有賺取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為自己賺取生活費,所以家長會在每個月的月初或者月末給大學生轉生活費。但有時因為花銷突然上漲或父母忘了主動支付生活費,就需要大學生主動“要”。
據筆者的一位80後同事描述,他當年上大學時,還沒有智能手機,如果趕上法定節假日就回家取生活費,要麼父母就要跑到銀行去彙款,由于家裡經濟條件有限,每次找父母要生活費都很難開口。
而到了90後上大學後,國民經濟水平提升了,90後和父母相處的方式也改變了不少,所以要生活費就不那麼難開口了,偶爾還可能會軟磨硬泡的要個紅包改善夥食。下面讓我們看看現在大學生向父母要生活費是,用過的這些“小手段”“小招數”吧。
大學生向父母要生活費時,用過這些“小招數”,學姐:屢試不爽
- 螃蟹說:“我沒鉗了”
這位大學生找父母要生活費的方式還真特别,很幽默的講了一個故事,借螃蟹的嘴,說出自己沒錢的事實。而家長也是非常機智的讀懂了孩子的想法,直接轉過去200元救濟。
講故事要生活費的“小手段”你們用過嗎?估計手機對面的父母早已被逗得捧腹大笑,所以成功率很高哦。據我一位90後同事說:要生活費得找機會,要先把父母後逗樂了,如果趕上父母心情不好,别說生活費了,還會被一頓臭罵。
- 朋友圈:“五塊錢如何花3天”
這位大學生很顯然銀行卡的餘額已經明顯不足了,但是不好意思主動找父母要錢,就晚上10點多發了一條朋友圈:五塊錢如何花3天。效果不錯,爸爸第二天就看到了這條朋友圈。
爸爸雖然嘴上責怪孩子“那麼晚不睡覺,在朋友圈搞笑”,但一定舍不得孩子五塊錢花三天,一定早已把生活費轉過去了。筆者當年找父母要生活費還有一個竅門:能找爸爸就别找媽媽。因為一般爸爸都是比較寵女兒的。
- 紅包換“秘密”
這個“小招數”也是絕好的,利用父母的獵奇心理。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知道孩子的秘密,特别是大學生經常不在父母身邊,所以這個“小手段”很管用。但此“秘密”非彼“秘密”。
估計媽媽已經被這位學生氣的哭笑不得了吧。如果紅包裡面隻有0.01元,這位大學生是不是就“破工”了?以上這3個“小招數”,用過的學姐說:屢試不爽。妹妹學到之後表示:受益匪淺。
但并不是所有的“小招數”都管用的,就比如以下這幾位大學生,不但沒要到生活費,還被父母“嫌棄”了。
這位爸爸拒絕孩子的理由真是絕了,直接假裝自己不在,讓機器人回複:你好,我有事不在,一會和你聯系。估計手機對面的大學生早已淚流滿面了吧。
而這位大學生找父母要生活費的“小手段”也是非常高明的,首先發了一個讓父母看自己錢包空空的圖片,然後再發一張圖片,讓父母選擇支付方式。隻可以手機對面的爸爸,假裝看不懂。
這位大學生估計是朱一龍的粉絲吧,用一張朱一龍委屈賣萌的表情讓父母同情。隻可以父母一句“朱一龍也不喜歡老找媽媽要錢的女孩子”,瞬間KO了大學生。
再看這位大學生,在網上看中了一雙球鞋,但銀行卡裡餘額不足,就發給爸爸,想讓爸爸給買單,等了好半天爸爸沒回話。這要是我兒子,我就回複一句:這鞋我不喜歡,不用給我買。
大學生的生活費該怎麼給?估計是困惑每一位家長的話題,給多了怕孩子在學校養成鋪張浪費的壞習慣,給少了,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在同學面前擡不起頭。歸根結底還是擔心孩子不會“合理消費”。
想要培養孩子“合理消費”的好習慣,父母可以用這3個方法
第一個,以身作則。大學生雖然常常不在父母身邊,但是從小到大,對父母的消費觀念耳濡目染,父母大手大腳,孩子一般也會如此,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則,該花的錢正常花,但是該省錢的地方也要省。
第二個,适當“苦”孩子。有一些學生一個月生活費不少拿,但每到月末的幾天,就沒錢花了,父母心疼就會多發點紅包。長此以往孩子越花越多,其實對家長來說,是可以适當讓孩子吃點苦的。
第三個,引導正确社交。對一些大學生來說,花在社交上面的錢還真不少,比日常吃飯穿衣還多。經常和一些朋友下館子、去KTV等消費場所。對學習成績、正常飲食和作息都有不良影響,而且還非常費錢。
筆者寄語:無論是學姐覺得屢試不爽的要生活費“小手段”,還是學妹覺得“受益匪淺”的要生活費“小招數”,其實父母早就對此了如指掌,給是因為心疼,不給是因為讓大學生懂得節約。
以上就是這期的全部内容,你向父母要生活費時,都用過哪些“小手段”呢?
在這裡,你能看到積極向上、有觀點、有邏輯的内容,關注我,我們下期再見。(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