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古城是一個适合人長久居住的地方。五彩石鋪成的街道,山腹中流出的泉水繞過古城,小鎮的安詳靜谧和悠閑留住了很多人的腳步。玉龍雪山是麗江最高的山峰,雲杉坪和牦牛坪深藏山中。金沙江在石鼓鎮拐了一個彎,向前奔去遇到了玉龍和哈巴;虎跳峽的驚險壯美使人心生向往,翩翩候鳥卻喜愛落腳拉市海。納西古樂和東巴文被稱作音樂和文字的“活化石”,是它們記錄并延續了納西文明。來到麗江,不僅能領略城市雪山——玉龍雪山的神奇秀美,還能在玉水寨、東巴谷等景點體驗濃郁的納西民族文化。今天波仔就跟大家分享去雲南麗江旅遊必去的19大景點。你去過幾處?最愛的又是哪個景點?
1、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是一座沒有城牆的古城,有的是光滑潔淨的窄窄的青石闆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結構的房屋和無處不在的小橋流水。古城倚玉龍雪山雪水、黑龍潭潺潺清泉而建,依山傍勢,環繞古城的三大水系從玉龍橋穿街過巷,入院穿牆,流布全城,形成“家家流水、戶戶垂楊”的江南景色,被譽為“東方威尼斯”“高原的姑蘇”,既有山城之容,又有水城之貌。水是古城的靈魂,建築就是古城的肌膚,而密布古城大大小小的300多座古橋又形成了“小橋、流水、人家”的美景,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麗江古城曆史悠久,古樸自然。城市布局錯落有緻,麗江民居既融和了漢、白、彜、藏各民族精華,又有納西族的獨特風采。麗江古城内的街道鋪的大多都是紅色角礫岩,雨季不會泥濘,旱季也不會飛滅,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緻,與整個古城環境相得益彰。在麗江古城區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橋梁354座,橋梁的形制多種多樣,均修建于明清時期。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東100米的大石橋最具特色。
2、萬古樓
萬古樓位于麗江市古城區獅子山頂,是麗江标志性的建築,它在東巴文中意為“千年萬代樓”。“萬”寓意俯瞰麗江古城及其田園風光,遙望玉龍雪山萬年冰川,又寓意麗江恢複重建家園,萬古不朽。
萬古樓為塔式五重檐全木結構建築,高33米,象征原麗江納西族自治縣33萬各族人民。柱長22米,寓意“好事成雙”。樓宇采用16根通天柱,反映納西族東巴象形文字中有開天九兄弟、劈地七姐妹的傳說。萬古樓内繪有2300個吉祥圖案,代表麗江的23個石雕圖案。整座樓中雕刻有彩繪龍圖案近萬個,寓意麗江是龍的傳人的美麗家園。
登上萬古樓,往北眺望可看見神奇美麗的玉龍雪山,東邊是小橋流水人家的麗江古城,西瞰多姿多彩的麗江新城,南望如詩如畫的田園村落。南面遠處還有像支巨筆的文筆峰,旁邊又有可放文筆的筆架山,山腳恰好有個醮墨的文筆海,與形似硯台的大研古城,一同書寫麗江的大好風光。
3、四方街
四方街是麗江古城的中心廣場。廣場的形狀很像方形的知府大印,由土司取名四方街,取“權鎮四方”之意。這裡是曆代集市中心,非常熱鬧。從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直通東南西北四郊,又從主街岔出衆多街巷。街道全用五彩石鋪砌,平坦潔淨,晴不揚塵,兩不積水。幾乎每條街道一側都伴有潺潺流水。由此形成以四方街為中心,四周店鋪客棧環繞,沿街逐層外延的稠密而又開放的格局。
四方街并不水平,而是向東稍有傾斜,這是為什麼呢?四方街是個熱鬧的集市,沒幾天就會有許多垃圾,古代沒有固定的清潔工,古城人民就根據地勢,巧妙地利用西河水自流沖洗廣場。利用河水自流洗街既幹淨,又免了掃地之勞,這在我國的城市中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4、木府
木府位于麗江市麗江古城獅子山下,是木氏土司建造的規模宏大的宮殿式建築群,據說是仿照北京紫禁城建造的。這座輝煌的建築藝術之苑,充分體現了明代建築古樸粗犷的流風餘韻,在明代中原建築風格的基礎上,融入了納西、白族各地方工藝風格,同時又是納西古王國名木古樹、奇花異草彙聚一所的園林,它介于皇家園林與蘇州園林之間,将天地山川清雅之氣與王宮的典雅富麗融為一體,充分展現了納西博納多元文化的開放精神。
木氏士司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宮殿式建築群,比如用石和木做的三座大型牌坊、木家院、皈依堂、玉皇閣等。木府門前的石牌坊,高約18米,匾額上镌刻着明神宗欽賜的“忠義”二字。這座結構宏偉、雕刻精的石雕建築遠近聞名,民間有“大理三塔寺,麗江石牌坊”的說法。木氏土司在建造自己的宮殿式木府時,座向未按“坐北朝南”為佳的中原風水理論,而是朝向太陽和東方。古城周圍不築城牆,據說是因為木土司居于城中,一築城就等于“木”字加個框成了一個“困”字,無異于把“木”困住。
5、獅子山公園
獅子山因山體宛如一頭睡獅而得名,這裡是觀賞麗江古城全景的最佳去處。獅子山上綠樹成蔭,聲聲鳥啼,不絕于耳,有800年樹齡的古柏樹40多株。公園南端是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九年的白馬龍潭寺,寺東有一泓清澈見底,晶瑩如玉的潭水,俗稱“白馬龍潭”,潭外是與古城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三眼井”。
公園北端是文昌宮和雙石花園,文昌宮始建于清雍正年間,過去是麗江府學子科考及民間談經論道的場所,内設星級标準建造的賓館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餐廳。雙石花園的主要景觀有,在玉水河中矗立着的大型水車和納西族過去常用的水磨。山壁上嵌着高9米、長55米的大型浮雕《麗江古城盛世圖》,刻畫了納西族悠久的文明曆史,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6、白馬龍潭寺
白馬龍潭寺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背靠獅子山,與山上之萬古樓遙相呼應。寺前有一潭清泉,名獅乳泉,又稱白馬龍潭。白馬龍潭為圓形,四周圍有木制欄杆,清清細流由寺中滲至寺外。寺外有三個用青石堆砌成的池子,潭水依次注入三個池中。第一個池中的水為飲用水,第二個池中的水為洗菜之用,第三個池中的水用來洗滌衣物。這就是當地人所說的三眼井,是一種極為科學的用水方式。
白馬龍潭對面有一木亭,亭旁植有數株古樹,綠蔭怡人,如今木亭早已破敗不堪,隻剩下幾根陳舊的柱子和兩盞古色古香的燈籠。白馬龍潭寺現存山門、大殿、左廂房等建築,規模布局依舊。白馬龍潭寺的建築風格和麗江古城的建築風格是十分協調的,白牆、青瓦、朱紅色的大門、用鵝卵石鋪設而成的小徑。
7、納西古樂宮
納西古樂宮是麗江古城表演納西古樂的場所。納西古樂彙集古老樂曲、古老樂器和高壽藝人為一體,被譽為稀世“三寶”。76歲高齡的宣科先生被稱為“納西鬼才”,是古樂會的會長。演出曲目有《八卦》《浪淘沙》《山坡羊》等。
8、東巴宮
東巴宮是一個了解東巴文化的窗口。“東巴”是納西語,意為“智者”,東巴宮,顧名思義就是智者雲集的地方。東巴宮門樓上裝飾的是東巴的五幅冠,大門兩旁懸挂着東巴的木牌畫。東巴宮内别具一格的裝飾和文化活動更會讓人感受到東巴文化的魅力。東巴文化是世界文化遺産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東巴宮向外展示的是東巴文化中的音樂舞蹈内容。
來到麗江的人們除了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以外,聽一聽納西古樂、看一看東巴舞蹈、了解一下東巴文化也成了他們必不可少的一項内容。為了更好地傳播東巴文化,東巴宮組織了納西地區部分著名老東巴,民歌手和一些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礎上,以東巴文化藝術為主,挖掘整理了一批最富鄉土氣息和最有民族特色的精彩節目。節目雍容優雅、深沉浩遠、氣勢豪壯,深受國内外觀衆的歡迎。
9、黑龍潭公園
黑龍潭公園也叫玉泉公園,黑龍潭水從石縫間湧湧噴出,清泉彙成四萬平方米潭面。四周山清水秀,依山傍水造型優美的古建築點綴其間,流韻溢彩,引人駐足流連。
公園也是麗江東巴文化研究所的所在地,這裡保存着納西族東巴教的經書2萬多冊。如果對東巴文或東巴文化感興趣,這是一個必到之地。穿過公園長長的小路,從後門出去,麗江縣博物館就在側邊的五鳳樓内。五鳳樓為三重檐多角攢尖頂木結構建築,從四面看像5隻展翅欲飛的鳳凰,故稱為五鳳樓。這座集漢、藏、納西風格為一體的建築内,收藏着近萬件文物,是了解麗江民族曆史、文化和民俗的首選之地。
一大股泉水從象山腳下古栗樹下汩汩而出,晝夜不停,彙成面積近4萬平方米的水潭,這就是黑龍潭。泉水清澈如玉,水面開着潔白的海菜花,水底遊魚如梭,潭畔花草樹木緊茂,四周山清水秀,柳暗花明。睛天時在這裡拍攝玉龍雪山的倒影很漂亮。這裡的潭水很甜,可以直接飲用。
10、東巴文化博物館
東巴文化博物館位于麗江市麗江古城黑龍潭公園北端,以東巴文化為特色,是包括曆史、自然、藝術在内的綜合性民族民俗博物館。博物館主體建築形式為仿古納西族四合院式,根據地形地貌,充分利用山水環境條件,形成以群體院落作為主體建築帶的古建築。可以在這裡看到有關東巴文化的各種圖片文字介紹,還有經書、繪畫、祭祀法器等實物資料,以及納西族古老的生産生活用具等。
麗江納西東巴文化博物館建築按納西族民居的發展進行布局,利用玉泉水源和象山西麓的自然景觀,由北向南開辟了古人類洞穴居、巢居、半穴居、帳篷居、幹欄居以及木楞房、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不同階段的傳統民居。博物館開辟“祭天”“祭風”“祭署”(自然神)等民俗、宗教儀式場景,為觀衆進行東巴祭祀儀式展演,是雲南最值得一看的博物館之一。
11、拉市海
拉市海是雲南省第一個以濕地名字命名的自然保護區。“拉市”是古納西語,意為新的荒壩。20世紀末,這個地方分割成三個相對高差在100米至200米的高原山間盆地,即拉市壩、麗江壩、七河壩。拉市壩是其中最高的壩子,壩中有一片水域,稱為拉市海。拉市海是鳥兒的天堂,溫暖的氣候得益于玉壁金川的護佑,這裡每年都引來越冬的水鳥,其中包括斑頭雁、中華秋沙鴨、黑頸鶴、天鵝、白鹭等50多種鳥類和珍稀瀕危鳥類。這裡已建立了包括拉市海在内的4個高原濕地自然保護區。
拉市海最佳旅遊時間是冬季12月以後,這是看鳥的好時候,每年冬季都有3萬隻左右的水鳥來此越冬。每天的清晨和傍晚是鳥兒最多,也是湖上景色最美的時候。拉市海周圍還有很多的馬場,可以去拉市海源頭體驗。
12、普濟寺
普濟寺是麗江五大寺之一,在教義上有融漢、藏宗教為一爐的特點。普濟寺殿閣宏偉,原有大殿、僧院等12個院落,現存3院,由山門、護法堂、大殿、南北廂房等組成,尤以寺内銅瓦殿最為著名。寺内的兩棵海棠(櫻花)古樹,被譽為“雲南櫻花之冠”。大殿為二重檐歇山擡梁式建築,翼角飛檐,屋頂覆以銅瓦,金光燦燦,氣勢恢宏。銅瓦覆蓋面積達476平方米,是雲南省唯一現存的銅瓦殿。大殿基礎闆石嵌有10塊漢白玉浮雕,雕工精細,圖案造型優美,中間置以十二級踏跺,周廊做漢白玉石欄杆,充分顯示出藏傳佛教寺院的華貴與莊嚴。
百年花發海棠寺。萬疊山朝普濟門。這是清末納西族教育家王竹淇撰寫的一副楹聯,原懸挂于普濟寺山門門柱上。這副楹聯一是寫普濟寺的自然環境,二寫一枝獨秀、聞名遐迩的普濟海棠。普濟寺,是距麗江古城最近的一座喇嘛寺,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于嘉慶十一年(1806年)重修。院内種植有十裡香、胭脂梅、雙套梅等古樹名木,樹齡均在百年以上。四合院很少雕紋镂刻,也沒有華麗的裝飾,但有很多花開盆景,給人以清爽、舒适、安詳、甯靜的感覺。
13、文筆山·文峰寺
文筆山海拔4350米,山形如一支巨筆直指雲霄,挺拔俊秀。文筆山腳依靠文筆海(宛如一池蕩漾碧墨),山中有水,水中映山,渾然一體,相得益彰。文峰寺坐落于文筆山腹地,是滇西北噶舉派藏傳佛教的最高學府,始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道光八年(1828年)重修大殿,藏名稱“桑納迦桌林”,後改名文峰寺至今。寺南山中有一靈洞,西藏大寶法王曾三渡金沙江,尋遍滇西各地,終于在麗江找到這一神奇美麗的地方,被稱為佛教傳說中的南贍部州二十四個靈洞之首。
文峰寺是三重檐式建築,主體由門樓、大院、正殿組成。屋頂為四角攢尖頂,形如四方亭閣,位于大殿最高層。一、二層檐下均施異形鬥拱。殿内空間寬敞,高達4米,6棵方形金柱雕有蓮瓣及各種花卉圖案,承托着雕卷雲紋樣的大雀替。雀替全身通體施貼金箔,給予人以雍容華貴之感。覆鬥式藻井繪有藏傳佛教八寶和金剛座圖。大殿下層,靠牆三面塑滿佛像,中間擺一紅銅香爐,兩邊整齊地鋪着紅色小圓地毯,是衆僧誦經之地。二樓是藏經樓,上萬卷經書藏于香樟箱内,由高僧保管。加上下邊香火不斷,無蟲噬黴變。
14、束河古鎮
束河古鎮是納西族先民最早的聚居點,也是木氏土司的發祥地,從這裡,可以感受到更為古樸的納西民俗。古鎮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錯落有緻。街頭有一潭水,稱為九鼎龍潭,又稱龍泉。潭周綠柳垂地,翠柏指天,泉水清澈,遊魚可數。村莊中心有長33米、寬27米的小小四方街,與古城四方街一樣可以引水沖洗。街面上的那些被人馬踩踏得光溜平滑的石闆,似乎還能照見往日的繁華。束河曾以發達的文化教育和皮革加工、竹編等手工業聞名,各種皮貨遠銷西藏、青海等地,有的商人甚至到達印度、尼泊爾等國,故有“束河皮匠,一根錐子走天下”之說。
束河古鎮的格局與麗江古城相似,仿佛另一個麗江古城,隻是這裡更加幽靜,青石闆路面被踩踏得光滑如洗,清澈的泉水圍着村孑子潺潺地流過。古鎮内建于明代萬曆年間的大石橋、大覺宮保留完好,裡面的壁畫生動地描繪了佛教中的人物形象。建于清代的龍泉寺供奉的是皮匠祖師,因為這裡曾經是麗江皮具的聚散地。與現在的大研鎮相比,這裡更多了一分了甯靜,如果感覺麗江古城喧鬧了點,就一定會喜歡上這裡的甯靜。
15、龍泉寺
龍泉寺得名于寺旁的龍泉湖。寺廟沿湖而建,從大覺宮二樓圍欄即可俯瞰湖水,景色煞是怡人。建于明隆慶年間,并于1983年重修。這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小院,北面是主殿,雖不高大,但建築結構勻稱和諧,四角房檐高挑,鬥拱結構,額坊梁柱飾以各種鳥獸浮雕,栩栩如生。殿内繪有明代壁畫,都是佛教的内容,畫面與白沙大寶積宮壁畫不同,自成一體,獨具特色,是明代麗江壁畫的又一珍品。
農曆四月十八這一天是龍泉寺一年一度的大型廟會,衆多信奉佛教的善男信女從周邊城市四面八方虔誠趕來,拜佛求平安,求财,求子。更多的就是到此一遊,感受民俗文化,購買所需要的商品,品位特色小吃。廟會共三天,從農曆四月十七到四月十九,屬四月十八人最多,若是趕上雙休,或節假日,山上山下,更是人頭攢動,摩肩接踵,人山人海。
16、白沙古鎮
白沙古鎮距大研鎮8千米,是納西族最早的發祥地,木氏土司曾在此建有家院和别墅。有一些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現在仍舊保存完好,比如大寶積宮和玉峰寺等。大寶積宮是明代的建築,宮内的壁書是麗江壁書中規模最大的,繪于明萬曆年間,宗教題材,不僅有佛教、道教的佛像,還有藏傳佛教佛像,這種将各種教派融合在一起的繪畫樣式十分罕見。
白沙古鎮有很多讓人着迷的東西,像麗江古城一樣的小橋流水,一樣的藍得令人流淚的天,一樣的暖暧的陽光。還有麗江古城不具備的安靜,幹百年來一直保持的納西族人傳統的勞作和生活方式。臨街而坐,暖暖的陽光照在身上,街上是成群的馬幫,馱着木炭等物從山上而下,膚色黝黑的納西農民露出憨厚的笑,兩頭平行托着犁的黃牛緩緩從老街走過,勤勞善良的納西族婦女背着大捆的東西回家,一片安詳甯靜的生活場景。
17、長江第一灣
石鼓鎮距離麗江古城約70千米,奔騰而下的滾滾長江被海羅山崖阻擋,不得不急轉一個“V"形大彎,折頭向東北流去,這就是聞名的萬裡長江第一灣。這裡水流很急,但由于江面寬闊,看過去江水平緩如鏡。江灣兩岸綠柳依依,白雲藍天下群山隐隐,不遠處就是整齊劃一的田園、炊煙袅袅的村鎮,在這樣一片高原上竟有如江南水鄉般的景緻,讓人稱奇。
18、石鼓鎮
在長江第一灣旁的山岡上,有一小鎮名為石鼓鎮,因鎮上有一面漢白玉雕刻的鼓狀石碑而得名。石碑乃三國時諸葛亮南征,五月渡泸時所立,初無文字,明中期木高土司大破吐蕃軍,紀功于此石鼓之上,始有銘文,是麗江目前所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石碑之一。石鼓鎮背靠青山,是曆代兵家必争的戰略要地,忽必烈南征便是在此渡江。這裡曆來也是藏區與漢族地區交易的重鎮。藏民把皮毛和中草藥帶來這裡出售,又買回茶葉、鹽巴、布匹等日用品,平均每3天趕一次集。
石鼓鎮一帶不僅人文荟萃,而且風光秀麗,物産豐富,素有高原“小江南”之譽。這裡江流平緩,河谷開闊,梯田層層,春天桃紅李白,麥浪翻碧,油菜泛金,秋天稻谷飄香,瓜果滿園,與村落瓦舍相映成趣。江邊柳林如帶,棵棵筆直挺拔,樹冠茂密似蓋,樹下江灘,顯得分外涼爽,是當年紅軍的宿營地,如今成為人們消夏避暑的理想場所。
19、靈源箐
靈源箐又名觀音箐,是滇西名勝古迹之一。靈源寺大門迎面而立的是慈雲坊,如飛凰展翼。坊下是寺區通途。寺區上下,濃蔭掩映,古木參天。正殿上面環山腰有摩雲亭、修真亭、栖霞閣。亭閣隐現于古木花草之間。自古以來,遊人絡繹不絕,刻石留念者,刊刻匾者,抒發感情,各表其志,至今尚有不少遺存。
靈源箐景區正殿觀音閣始建于唐代,曆代均有修葺。現存建築是清光緒二年(1876年)在舊址上重修的,上傍危崖峭壁,下臨靈源河水。觀音閣内殿用精緻的木雕做屏壁,殿外欄杆走廊,用大理石鑲制,精雕細刻,富麗堂皇。靈源箐景區修竹茂林,下有靈源聖地,上有飛閣淩空幽邃的林壑,清冷的甘泉,古老的梵宮,還有前人的題詠和石刻藝術,構成了這清涼的域外洞天。
以上就是波仔跟大家一起分享到雲南麗江旅遊不能錯過的19大景點。更多的旅遊資訊歡迎關注“BoZai遊記”,波仔與你一同欣賞雲南的旖旎風光,共赴雲南豐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