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鋼鐵直男的種種表現,網絡上的各種段子,小馬也是見識了不少。沒想到,笑死人不償命的段子,竟成了小夥伴生活中的現場直播,堪稱“男朋友尋死大型現場”!
“親愛的,你看我新發型好看麼?”
“你之前不就是這個發型麼...”
“我沒生氣,我才不生氣呢,繼續打你的遊戲”
“好吧,那我繼續了,剛好小偉也上線了”
“你前女友還挺漂亮的哈?!"
“對啊,你不用吃醋,長相是天生的,我就喜歡你這種一般的”
相比較這類嫌命長的“鋼鐵直男”男朋友,溫柔可人的男gay蜜,簡直是上天派來的天使:端到床頭的紅糖水、一眼認出來的新款美瞳,不定期一起逛街美甲做頭發。可以說,人生得一如此優秀的男gay蜜,差一點點人生就完美了,差哪一點呢?!
就差了“把他掰直”這一點!
沒錯了,我們今天要說的與性取向有關,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同性基因”這個話題。
動物界裡的“同性基因”
在研究同性基因的過程中,果蠅和小白鼠又充當了實驗先驅的角色,果蠅和小白鼠的實驗證明:有些動物确實能夠“多一個基因變直,少一個基因變彎”。
2011 年,中國科學家劉琰等人在小鼠身上找到了一個基因。這個基因負責産生一種叫“五羟色胺”的腦内化學物質。
之前,通過之前的實驗,研究者們已經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雄性小鼠體内的五羟色胺如果過多,就會導緻小鼠出現“陽痿”的症狀;如果過少,則會讓它由“直”變“彎”。
于是,研究人員通過技術手段,将一些小鼠的這個基因敲除,再把它們放進籠子,讓它們自由挑選伴侶。沒了這個基因的雄性小鼠更傾向于選一個同行伴侶。科學家又把五羟色胺注射到這些小鼠的體内,它們立刻就“由彎變直”,尋找異性去了。
動物界的著名實驗,還發生在 1963 年,科學家們通過觀察、對比實驗,找到了果蠅的“無果(Fruitless)基因”,這個基因的不同變異可以導緻雄性果蠅不同的取向變化,從變成雙性戀,到徹底失去“性趣”。
人體是否真的存在“同性基因”?
早在1993年7月,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的丁·漢默便提出:同性戀與基因有關。
同性戀者和有同性戀傾向的人在其X性染色體長臂頂端區域有一個叫做Xq28的基因,這一基因影響了人們在性指向的同性戀傾向。
漢默等人調查了40名男性同性戀者,經他們同意提取其細胞做基因檢測。研究發現,這40多人中,有30多人X染色體中具有相同的Xq28基因,初步判斷了Xq28基因可能控制着男性同性戀行為和趨向。
Xq28基因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嗎?觀點提出之後,不僅是漢默團隊,其他團隊也在進行重複研究。經過幾輪的重複驗證,Xq28基因的作用慢慢清晰起來:它确實對性取向有影響,但并沒有決定性的影響。
在針對“409 組同志兄弟”的研究中發現,不止是Xq28基因,人體内還有許多其他的片段呈現出和Xq28基因類似的規律。
這些基因是如何影響性取向的?
它們内部以及與環境又是如何共同作用的?
這仍舊是人類需要慢慢探究的話題,但有一點是清楚的:它們都不能精确地預測人的性取向。
不是疾病,也不是病态
當社會和公衆還普遍對同性戀表示譴責和不屑的時候,1974年,美國心理學會和精神病學協會發表正式聲明:同性戀不是疾病,也不是一種病态,這是一種正常的隻占少數的性指向,他們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不必對他們進行矯治。
性指向沒有好壞之分,隻存在多數與少數之别。或許在接納程度上存在着區域性差異,但是在人類多樣性原則這一大環境下,人們的包容和接納度也會變得越來越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