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茶,但是受人款待,當主人詢問“Coffee or tea?”時,我更傾向于選擇咖啡。
原因有四:一則咖啡一杯就可以,省去續杯的麻煩,頂多選配方糖、牛奶、海鹽等調味;二則喝茶的講究太多,如果是茶包泡出來的一杯,不如喝水,不同的茶葉使用的器皿和水溫也都不一樣,所以喝茶相對來講要麻煩許多;三則是我不懂咖啡,無法給出好與不好的結論,速溶、挂耳、濃縮對我來說喝不出區别來,所以不會對主人産生主觀臆斷;四則茶要及時喝,功夫茶就是一口一杯,玻璃杯泡的茶也不能放置過久,所以喝茶在時間上有一種緊迫感,不如咖啡自在。
其實我的理由也僅僅是因為我對咖啡的不了解,就像老外喝中國茶,他們可能也不知道自己喝的是什麼,好不好喝也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對咖啡也是如此。
于是我特意研究了一下咖啡。
我們喝的咖啡其實不是果實。咖啡來自咖啡果,咖啡果有點像櫻桃,外表和我們吃的紅櫻桃沒有太大的差别,它的皮又厚又苦,不好吃,現在也有人拿它做成一種果皮茶,沒喝過,據說也别有風味。它果肉的味道并不差,非常甜,很像葡萄,但是由于咖啡果實的肉太少了,沒有人吃。我們說的咖啡隻是咖啡果裡面的核,即咖啡豆。
去除咖啡果的肉質是一個頗為麻煩的過程,一般要經過日曬,水洗,發酵和脫皮(可以用脫皮機)等多道工藝才能完成。貓屎咖啡除外。
貓屎咖啡産自蘇門答臘島,咖啡本身沒設麼特别,但去皮工藝堪稱一絕。蘇門答臘有一種貓叫麝香貓,喜歡吃咖啡果,吃掉咖啡果後再把咖啡豆拉出來,不僅外表的肉沒有了,而且咖啡豆裡的咖啡因和酸被吸收掉了一些,這樣咖啡的苦澀味道就沒有了,加上适度的消化,裡面的蛋白質變成了氨基酸,這種咖啡就産生了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略帶巧克力口味的濃香,以及像是糖漿一樣的口感。所以貓屎咖啡真的是貓拉出來的,而且價格不菲,每公斤1000多美元吧。我覺得第一個喝貓屎咖啡的人比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牛❌100倍。
咖啡去除表皮和肉質之後還需要對咖啡豆進行烘焙。比較考究的咖啡是用大鐵鍋,用明火炒,和綠茶的殺青類似,更像烏龍茶的烘焙。
烘烤的溫度、時間決定了咖啡的質量和品味。通常咖啡會根據烘烤的程度分為輕度(light)烘烤,中度(midium)烘烤,和深度(dark)烘烤三種。輕度烘烤的咖啡豆将來泡出來味道比較淡,由于在咖啡豆中,酸性物質會先滲出來,油性物質會最後滲出,因此如果烤的時間不夠,泡出來的咖啡會比較酸。
深度烘烤則相反,它會讓咖啡豆中的油脂完全滲出,因此咖啡味道比較濃香,但是由于烘烤溫度高、時間長,咖啡會有焦糊味。深度烘烤的咖啡還因為高溫導緻咖啡因被破壞,因此它雖然品嘗起來很濃,但是提神的效果并不好。
咖啡豆也可以自己用烤箱烘焙,自己烘烤咖啡的好處是可以控制酸度和油脂的程度,得到最适合自己口味的咖啡。不過像我這種不會喝咖啡的人,咖啡膠囊沖泡出來的咖啡我都嫌麻煩,更别說自己制作咖啡豆了。
在市場上,還會看到一種低因咖啡,那是用化學物質或者水将其中的咖啡因洗去,咖啡因的含量隻有原來的2%-5%左右,那些睡眠不好,又希望品嘗咖啡味道的人,會喜歡這種咖啡。所以雖然控制了咖啡因含量,但是摻加化學物質,也是一種代價。
烘烤好的咖啡豆能夠保持較長時間香味不丢失,但是一旦磨成咖啡粉,香味隻能保持幾個小時,因此好的咖啡要現磨現用。所以,對于咖啡小白來說,咖啡粉看似方便,但實際上就像老外喝茶包,贻笑大方。
咖啡的泡制方法包括用滾水沖或者開水煮。沖出來的咖啡酸味會重一點,咖啡因的含量會低一些,因為裡面的酸性物質最容易被沖出來;煮的咖啡則相反,口味會苦一點,因為咖啡因完全被煮出來了。我曾經幹過一件出洋相的事情,就是把沒有研磨的咖啡豆拿去煮,煮來煮去覺得都不是味道。
在地中海沿岸國家,人們喜歡喝濃縮的咖啡(espresso)。這種咖啡是用特别的咖啡機制作的。濃縮咖啡其實隻是熱蒸氣走過一遍(細細)的咖啡粉,因此同樣的咖啡粉産生的咖啡因并不多。由于這樣快速“沖”出的咖啡會顯得有點酸,因此當地人在烘烤咖啡豆時會烤得比較透,讓裡面的香味完全滲出來,蓋住咖啡中的酸味。
濃縮咖啡如果加上兩到三倍的牛奶,上面倒上一淺層牛奶的泡沫,這就是拿鐵。如果加上一到兩倍的牛奶,上面鋪上厚厚一層泡沫,就是卡布奇諾。如果隻是兌上兩三倍的牛奶,則是白咖啡(說實話之前我一直以為白咖啡是一種白色的咖啡豆研磨而成),如果加上一大杯水,則是美式咖啡。
意大利咖啡的杯子都很小,因為他們喝咖啡是一種品味,不是為了解渴。而美式咖啡是一大杯一大杯的,他們把咖啡當成日常飲料。
咖啡到了中國後,先是完全的拿來主義,貴族商賈們附庸風雅,從國外購置了咖啡和咖啡器具,老外怎麼喝他們就學着怎麼喝。後來喝咖啡的規矩越來越少,咖啡産品和花樣也越來越多,中國人開始從大衆層面接受了咖啡。
像我這個年紀,第一次聽說咖啡是從一首鄧麗君的《美酒加咖啡》歌中,那時沒喝過酒,也沒見過咖啡,但是鄧麗君把這種飲料唱得吊足了胃口。終于在九十年代初,我品嘗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杯咖啡,麥氏速溶咖啡,味道堪比中藥,對我的童年造成了陰影,不是對咖啡有陰影,而是對聲音甜美的女人産生陰影,唱得好聽不一定都是真的好。所以,整個青春期我很少聽女歌星的歌。
後來上了高中,雀巢推出了二合一的袋裝咖啡,味道不錯,比高樂高還好喝。因為學習任務繁重,咖啡成了很多學生的晚間口糧、午間興奮劑。那個時候一包咖啡差不多能買一份盒飯,所以就算是速溶咖啡對老百姓來講也可以說是奢侈品。我還記得高三時,我偷喝了一個同學的半壺咖啡,然後又倒進半壺水。他打開水壺喝上一口我調制的咖啡,立馬就吐了出來。我還假裝關心,詢問怎麼回事。他說咖啡壞了,于是就都倒掉了。我心裡覺得内疚,同時又覺得可惜了那半壺咖啡。
上了大學後,咖啡廳開始發展起來了。我印象中上島咖啡應該是當時國内最牛的連鎖品牌,雖然我一次沒去過(因為那個時候的一杯咖啡比現在還貴)。
我工作後,全國流行過一陣茶吧、咖啡屋,那個時候咖啡價格就比較親民了。這種地方成了吹牛、扯淡、相親的寶地。
再後來,星巴克來到了中國并開始擴張,紙杯咖啡流行開來。各種稀奇古怪的名字開始層出不窮。星巴克也引來了無數競争對手,一個個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崛起。讓我如比較誰家咖啡好,真的很難,就好比涼茶,王老吉、加多寶、和其正還有銷聲匿迹的霸王,我根本就分不清它們的區别。
最後喝來喝去可能喝的就是看哪家逼格高,或者哪家更親民。逼格高的就如同愛馬仕,永遠面對的是小衆對品質的追求,親民度高的就像可口可樂,永遠面對的是大衆對當下的滿足。
咖啡還是茶?是個問題,也不是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