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中國古時候,幾乎各朝各代都有宵禁的規定,哪怕是在大家認為最開放的唐朝也是如此。那今天主要也是和大家講講唐朝的宵禁都有哪些規矩和用意。一般來說宵禁是為了防止人們夜間在外活動,特别是在戰亂年代,宵禁會執行的非常嚴格,主要還是擔心敵人利用夜間攻擊,也為了保證在特殊地區的正常秩序。不過唐朝整體來說戰亂并不是很多,為什麼還是要執行宵禁的規定呢?看上去似乎有些不太人性化,不過實際上這個規定對于當時的百姓來說影響并不是很大,那個時候晚上的活動本來就少,但對于一些行業來說,可能影響就比較大了。
唐代雖然被我們稱為封建時期最開放的朝代,但對于宵禁這件事一點都沒有寬容的餘地,反而還制定了非常嚴格的系統和規定。在唐朝時期,每個城市的主幹道上都會有一個鳴街鼓,隻要宵禁的時間一到,便會敲擊鳴街鼓,這時候城門和宮門都會關閉,百姓也都必須回家。鳴街鼓就是宵禁開始和結束的鈴聲,所以也隻有在白天才能看到街上車水馬龍的景象,一到晚上仿佛就成了冷清寂靜的“死城”。好在古人作息什麼的都還比規律,所以早睡早起也算一件好事。
不過在一些特殊日子宵禁會被解除,那就是每年正月十五的上元節,也叫元宵節。到了元宵節這一天,全國百姓有三天時間可以在夜間自由活動,而不用遵守宵禁的規定。畢竟元宵在古代算非常盛大的節日了,很多皇帝也喜歡在這個節日出宮遊玩,不過一年當中隻有三天似乎略顯摳門。還有一種情況是你能拿到夜間出行的通行證,不過一般隻有官員,而且是官位比較大的高管才有這種權利。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會看到這一幕,利用夜間出行既能避開耳目,還能隐藏行蹤。
不過古時候各個朝代為什麼都要制定宵禁這個規定呢?主要還是防夜襲和盜賊。戰亂時期自然不用說,晚上在城中活動的人越少越好,不然你也分不清這些人到底是友軍還是敵人,有可能一個疏忽就帶來滅頂之災。例如在三國時期,很多偷襲戰都是選擇在夜間,因為晚上一般來說是一天當中警惕性最低的時候,所以夜間出擊成功率會比較高。那在和平年代,首要防範的對象就是盜賊,“天幹物燥,小心火燭”這句話我們肯定都聽過,這也是古時候真實存在的現象,不過除了告訴百姓小心火災,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說要小心盜賊、小偷。
還有一些特殊時期,例如災荒會産生大量的難民,宵禁也是為了防止這些難民在夜間突然湧入城内,那整個城池的治安都會受到非常嚴重的影響,因為你不知道敵人都沒有混在其中。不過到了北宋期間,宵禁稍微放寬了一點時間限制,一更宵禁變成了三更宵禁,三更相當于是夜間12點左右,幾乎等于說是轉鐘後才開始宵禁,所以在北宋初期民間夜市突然也繁華了起來,這也是之前一直沒有出現過的景象。到了宵禁最寬松的時期,有些城市城内已經取消了宵禁,隻是到了夜間關閉城門。
其實宵禁執行的嚴不嚴格,和當朝皇帝有非常大的關系。例如宋朝皇帝宋徽宗在位的時候,就采取了比較寬松的宵禁制度,因為他自己也愛玩,喜歡在夜間觀燈與民同樂,所以他才不希望宵禁呢。隻是到了明、清兩個朝代的時候,宵禁再一次嚴格了起來,而且制度還更加森嚴了。一更就禁止出行,之後還在街上走動的人就要用鞭刑,越晚鞭刑的次數就越多。知道辛亥革命以後宵禁才被正式廢除,然後一直延續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