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新建市民休閑健康步行綠道?枝頭冒出的新芽青翠欲滴,連綿的格桑花海經曆過雨水的洗滌顯得格外鮮豔雨過天晴,陽光穿透雲層打在嶄新的跑道上,廣州臨江大道江邊又迎來了晨練的市民,和諧而充滿活力這裡有着廣州首條濱江緩跑徑——臨江大道緩跑徑自2017年底投入使用,超高配置的硬件和美景環繞的軟件讓這裡迅速成為跑友們的“網紅打卡點”,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廣州市新建市民休閑健康步行綠道?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廣州市新建市民休閑健康步行綠道
枝頭冒出的新芽青翠欲滴,連綿的格桑花海經曆過雨水的洗滌顯得格外鮮豔。雨過天晴,陽光穿透雲層打在嶄新的跑道上,廣州臨江大道江邊又迎來了晨練的市民,和諧而充滿活力。這裡有着廣州首條濱江緩跑徑——臨江大道緩跑徑。自2017年底投入使用,超高配置的硬件和美景環繞的軟件讓這裡迅速成為跑友們的“網紅打卡點”。
2010年起,廣州啟動全市範圍的綠道網建設工作,無論是在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市區,還是在山環水繞、幽靜閑适的鄉村,綠道正悄悄地改變着人們的生活。“在景區中建綠道,通過綠道建設景區”,一批又一批的綠道精品線路吸引着市民走到戶外,享受生活。
統計數據顯示,廣州綠道裡程已達到3500公裡,占全省綠道總裡程近20%,位居全省首位。按照最新的升級計劃,到2020年,廣州的綠道裡程将達到3600公裡。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表示,廣州綠道未來建設将進一步完善配套設施,進一步豐富綠道内涵,打造精品路線,持續引領廣州市民綠色低碳的生活風尚。
3月25日,清晨,廣州二沙島藝術公園附近的綠道雨後顯得格外清新。
綠道“運動範”
告别亞健康白領跑起來
每到周四的下午,廣州珠江新城周大福金融中心阿迪達斯公司的跑步團微信群上就有同事開始“約跑”。他們跑步的地點選在了獵德大橋東側的臨江大道緩跑徑。這裡離公司路程不遠,跑步10分鐘之内可以到達,步行也隻需要20分鐘。
“以前在越秀老區,跑步一般隻能去公園。但公司不在公園附近,所以一直沒有組織起來。”公司跑團發起人阿婷介紹說,2017年3月,公司搬到珠江新城的新辦公室,周邊有着得天獨厚的跑步環境,于是有同事提議下班後在附近一起跑步,工作之餘加強體育鍛煉,放松心情。自此,每周四便成了他們公司跑步團固定的約跑日。為了鼓勵員工積極鍛煉,公司還專門提供跑步福利———讓員工提前1小時下班去跑步。
在高樓林立的天河CBD,還有很多類似的公司跑步小分隊,也有自發組織的跑步團體,成員來自珠江新城不同企事業單位。有跑友評價,臨江大道綠道的環境特别好,早上能看日出晨曦,黃昏能看日落晚霞,夜跑看盡珠江繁華,一天下來都是不同體驗。
近年來,先後打通開放的海心沙、二沙島東段的引橋,以及優化的公園綠化和路面,讓城央幾大綠地無縫對接。市民可以從臨江大道去到花城廣場,再一路通往城市“後花園”二沙島。“廣州綠道不斷被賦予新形式、新内容、新内涵,近年興起的緩跑徑也加入了綠道大家族。”廣州林業和園林局方面介紹,目前臨江大道緩跑徑長約4公裡,未來有望再往東擴展約8公裡延至廣州國際金融城。
3月25日,生物島環島藍色綠道。
綠色“引力波”
串起百餘家世界500強企業
有綠道,在廣州國際生物島上班的白領,同樣享受到珠江新城白領所享受的生态福利。廣州金域醫學檢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病理診斷中心的病理醫生車拴龍,到廣州工作的第一站就在廣州生物島,如今一年多過去了,在生物島環島綠道散步慢跑,已經成為了他生活的常态。
生物島環島綠道位于廣州國際生物島,該綠道作為珠三角綠道系統的“省立一号”綠道,總長達10443米,包括堤岸綠道、綠軸綠道、公園綠道等,匠心獨具設計嶺南風情濱水騎遊系統,被評為全省綠道樣闆工程和“羊城最美綠道”。
車拴龍認為這樣的美譽可謂實至名歸。走在綠道上,一邊是繁花綠樹,一邊是蕩着小舟的河流。他最喜歡在草長莺飛的春天到綠道上逛,這時的陽光還不太灼熱,天藍樹綠水清的廣州,讓這位東北來的漢子感覺十分舒服。
該公司品牌管理中心負責人張金菊表示,公司内跑團的發展迅速,不少科室都組織了自己的小跑團。黃埔區方面介紹,生物島綠道自2010年啟用以來,騎行和跑步的年使用人次突破百萬,綠道成為廣州生物島發展生物企業、引進人才和産業信息集聚的重要配套服務和生态公共空間。
綠道的引力波,在黃埔區得到進一步放大。在廣州黃埔區核心區——科學城,色彩斑斓的雲端綠道依山而建。截至2018年底,黃埔區全區620公裡綠道,串聯起1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
“黑科技”賦能
下雨走在綠道上不濕鞋
下雨天走在生物島環島綠道上,隻要不是傾盆大雨,市民都不會擔心有積水弄濕鞋子。這是因為改造後的生物島綠道結合了“海綿城市”的理念,采用新型材料和工藝鋪裝而成,做到了“小雨不濕鞋、大雨不積水”。
2017年之前,生物島綠道采用傳統路面技術和施工工藝,路面在雨天很容易積水,而且路面維修和養護也比較複雜,需要進行品質提升改造。廣州騰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路橋事業部總監張紅廣跟進了整個改造工程。他介紹,經過多個方案比選、調研驗證,最後選取了天藍色冷鋪型高黏透水瀝青路面,水落到綠道上,馬上會通過透水系統排走,解決了積水問題。“這是目前在世界上技術領先的路用環保材料,行走舒适,具有良好彈性和柔性,‘腳感’好,最适合市民和遊人散步,且雨天還能防滑。而比起原來的磚紅色,天藍色在視覺上更加舒服。”
從2018年開始,廣東省首批智慧型多功能綠道驿站在黃埔開泰大道上啟用。智慧綠道驿站雖然占地不大,但集零售、指示系統、運動站、直飲水、風雨亭、閱讀角、急救站、科普園、志願義工站,以及活動牆等功能于一體,驿站已實現WiFi全覆蓋。這樣的智慧驿站,在黃埔區目前已有17個,驿站采取“政府﹢企業”共建共管共享模式,負責運營的是廣州銳途自行車租賃有限公司。
綠道共管共享
外地遊客通過綠道認識廣州
在廣州二沙島和沙面地區,一群默默奉獻的綠道志願者則成為了廣州綠道的宣傳推廣的主力軍。
2019年1月13日,廣州青年志願者協會綠天使服務總隊團隊在二沙島開展“與綠同行”新活動點志願活動,十幾名志願者報名參與。此前每逢周日,綠天使服務總隊志願者主要活躍在沙面公園,向遊人派發綠道地圖,科普花、草、樹木名稱,勸導遊人不要做出不文明的行為。
二沙島綠道串起發展公園、傳祺公園、體育公園、宏城公園、藝術公園等開放式綠地,沿線還有星海音樂廳、廣東美術館、廣東華僑博物館、嶺南會展覽館等公共目的地,近年來吸引着衆多市民遊客休閑出行。為此,綠天使服務總隊團隊決定在此增加一個相對固定的服務點。
桦姐是志願者隊伍的骨幹成員,退休後加入志願者隊伍,與年輕人一起參加志願活動,她感覺自己活力十足,也年輕了幾歲。作為綠道志願者,她經常會遇到外地遊客咨詢景點應該怎麼走。這時,她就會給遊客翻出一件“神器”——廣州綠道地圖。
“尤其現在共享單車普及了,很多遊客都會選擇騎自行車沿綠道一邊走,一邊遊覽。有這本地圖就方便多了。”桦姐口中的這件“神器”,完整記錄了廣州各區的綠道分布,還包括了12條綠道精品旅遊線路推薦,很受遊客歡迎。“這些都是免費派發給市民遊客的,少則一天派幾十本,多的時候準備100本都不夠。”不過,綠道地圖目前隻有中文版本,遇到外國遊客,則還需要外語好的志願者去進行解說。
3月25日,南沙區蕉門河綠道,一條空中綠道連接河兩岸。
綠色城市客廳
蕉門河綠道成南沙市民熱門打卡點
南沙蕉門綠道位于蕉門河畔,始建于2010年,是全省貫通最早的綠道之一。自2016年起,南沙區逐年對蕉門河沿線開展景觀改造工作,升級改造成南沙區“綠色的城市客廳”,成為了南沙市民遊玩的熱門打卡點。
這裡的綠道是典型的一河兩岸型綠道,沿着蕉門河兩岸的綠道散步,擡頭就可見橫貫兩岸的雙橋。這實際上也是“雲端綠道”,市民和非機動車可以通過天橋,快捷來往河的兩岸。位于海濱路上的蕉門公園,是綠道上一處頗受歡迎的節點。每當夜晚降臨,公園廣場上大媽們跳起熱鬧的廣場舞,散步、夜跑的人群也絡繹不絕。
蕉門公園景觀設計負責人高曉麟介紹,公園在最初的設計時,充分利用了南沙河道密布特點,凸顯南沙濱海綠道“水”特色,讓遊人不經意間就能被引向濱水地區。記者走訪發現,蕉門河岸邊種滿了開花的喬木,在這裡市民可以與大自然零距離接觸。
“改造後的确是漂亮了許多,深夜十一二點都還有人在這裡溜達。”蕉門河綠道的變化,在此負責保潔工作的環衛工莫大姐最有體會。蕉門河南段和蕉門河北段的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預計2020年全面完成。與中心區段不同的是,南段和北段的改造将強調生态優先,保護原生環境,最大限度地減小人工痕迹,控制硬質構築的面積和體量,盡量接近“郊野公園”的模式。
增城鶴之洲濕地公園。
帶旺旅遊經濟
綠道穿過鄉村,村民年均收入翻十倍
綠道作為城市綠色基礎設施,正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促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增城區便是如此。漫步在增城的橋頭綜合服務區,一尊刻着“綠道源”三個紅字的大石頭格外顯眼。2008年,彼時的增城市政府提出要建設一條騎行綠道,從增城中心區域到白水寨,總長度80公裡。這是全省建設的第一條綠道,正好穿過有着約1000人口的蓮塘村,連接千家萬戶,該段全長超過10公裡。
“當時蓮塘村隻有3家小賣部,綠道建好後,騎行的遊客越來越多,泡面供不應求。”現年62歲的蓮塘村老村長邱夥永聲音洪亮地介紹說,當時市裡領導來調研,正征求讓村民快速提高收入的意見,“我說,最好就是辦農家樂”。
蓮塘村曆來以農耕和外出務工為生,獲批開展農家樂的消息瞬間點燃了村民的熱情。“我号召有條件的農戶都參與進來,一下子有45家報名,經過市委驗收後有13家合格”,邱夥永指了指不遠處的林莊農家樂,“那家屬于最早的一批”。
十多個紅紅火火的帳篷支在店鋪前,顯示這家店的生意之紅火。“開始隻有4個帳篷,現在一次可開50桌”,林莊農家樂經營者邱志偉告訴記者,過去家裡窮,自己都沒錢上學,但現在日子不一樣了,“前幾年高峰期的年收入最高超過百萬,現在也能維持六七十萬”。2012年後,他不再依靠自家人經營,而是聘請了不少本地村民做廚師和服務員。
邱志偉的店鋪前是趙女士的土特産攤,她不停給顧客選購的産品稱重,荔枝幹、桂圓幹、橄榄幹等增城特産應有盡有,有些還是自家曬的。“現在的工作更自由,不用再到外邊打工了”。邱夥永說,綠道建成後,蓮塘村去年遊客量超過60萬人次,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從過去的2000多元增至超過2萬元。
蓮塘村的居住環境也日益改善。50多歲的謝阿姨正在橋頭驿站掃着落葉,三年前走出耕地,她也加入了環衛工隊伍,“打掃幹淨才能讓遊客玩得好,讓村民住得好”。
如今,增城區已建成綠道總長約553公裡,擁有24個驿站,途經增江河兩岸,連接鶴之洲生态公園、蓮塘春色景區、小樓人家景區、白水仙瀑布風景名勝區等著名景點,初步形成自行車休閑健身綠道“一軸二道四線多節點”格局。
統籌:南都記者 衛志淩 夏嘉雯 江英
采寫:南都記者 夏嘉雯 莫郅骅
通訊員 穗林園宣
攝影:南都記者 陳輝 陳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