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李緻鴻 北京報道12月28日,相互寶公告顯示,自公告之日起,相互寶将于2022年1月28日24時停止運行,現有相互寶成員不再參與互助分攤,原定今日扣款的分攤金及2022年1月的兩期分攤金,全部由相互寶平台承擔。
今年以來多個網絡互助計劃關停
2018年10月16日,信美相互、螞蟻金服聯合推出了相互保。此時的相互保是信美相互的一款互助保險産品。這款産品看似寬松的加入條件、極具吸引力的理賠以及非常簡便的操作方式,使其一經推出就引爆全網,短短一個月内參與人數就突破2000萬。
但随後相互保涉嫌使用未經報備的條款費率、誤導性宣傳等而被監管部門叫停,并對信美相互進行了處罰。同年11月27日,信美相互撤出,“相互保”由此更名為“相互寶”,運作主體也轉為支付寶。
相互保是保險,而相互寶卻是一款網絡互助計劃。
事實上,市場對相互寶的關停已有預期。今年以來,多個網絡互助計劃已經宣布關停。
螞蟻集團在此前的上市招股意向書中也提到,螞蟻集團就本次發行上市涉及相互寶相關安排作出如下承諾:螞蟻集團承諾确保相互寶合規經營,運行公開透明、不設資金池、實行實名認證;如相關政府部門出台網絡互助監管規定且該等規定對相互寶的運營模式和流程提出更高監管要求,相互寶将在規定的時間内調整運營模式和流程以滿足合規性要求;如因各種原因相互寶無法滿足合規性要求,不适合螞蟻集團作為上市公司繼續經營,則螞蟻集團将剝離相互寶業務。
網絡互助經營模式弊端逐步顯現
公告顯示,2018年底相互寶上線以來,1億多成員互幫互助,在自身獲得保障的同時救助了179127名患病成員。
相互寶在高歌猛進後,頹勢也逐漸顯現。此前,相互寶頁面已經不再顯示用戶人數。在今年年初相互寶用戶規模出現負增長後,天風非銀在研報中分析稱,自相互寶2018年末上線以來,其用戶規模的增長趨勢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18.12-2019.12):高速增長,參與分攤人數在2019年12月到達1億;第二階段(2020.01-2020.07):增長速度趨緩,每月分攤用戶數量的環比增速不足1%,整體規模保持在1.05億人左右;第三階段(2020.07至今):用戶規模呈現下降趨勢,11月參與分攤人數達到1.06億人最高峰後環比增速出現負增長。
對此,天風非銀在研報中判斷,目前相互寶處于增長人數停滞後逆向選擇因素發酵的“調整消化期”,考慮參與用戶基數很大,根據大數法則,預計後續分攤金額仍會趨于一個穩定的數字。
網絡互助平台大多是“流量+風險教育”的業務模式:通過衆籌/互助平台積累潛在客戶、培養風險意識,最終實現用戶轉化商保。
從盈利模式來看,平台管理費對自身盈利的貢獻微乎其微,能否有效的将短期流量導向長期客群才是實現盈利的關鍵。然而由于前端審核寬松,網絡互助平台吸引了大量的非健康群體,随着分攤金額的快速上漲,健康用戶很可能退出互助平台,最終形成了逆選擇的循環。
據天風非銀研報分析,網絡互助所産生的“劣币驅逐良币”問題,将主要從兩個方面影響平台的經營狀況:一是參與人群大幅下降,賠付案件數量上升将引起償付能力不足,進而影響平台的持續經營;二是平台參與人數下降,極大地增加了從自有互助平台向保險業務的引流難度,盈利模式将難以為繼。
金融活動必須要“有證駕駛”
對于網絡互助計劃持有不同觀點的人不在少數。一位商業保險領域的人士認為,目前來看,由于很多網絡互助具有商業保險屬性,且參與人數衆多,部分前置收費模式平台形成沉澱資金,存在金融風險,因而關停是必然。
還有的專家學者認為,網絡互助的市場在一定時期是必然存在的,可以作為商業保險的補充,對于網絡互助平台建議可以考慮在監管下規範發展 。
2020年9月,銀保監會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局撰文稱,最近一段時期野蠻生長的網絡互助平台,本質上具有商業保險的特征,但目前沒有明确的監管主體和監管标準,處于無人監管的尴尬境地。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需要适時完善保險監管政策和監管技術,及時、準确打擊非法商業保險活動,保障保險市場健康穩定發展,切實維護保險消費者合法權益。
該文提及,網絡互助平台會員數量龐大,屬于非持牌經營,涉衆風險不容忽視,部分前置收費模式平台形成沉澱資金,存在跑路風險,如果處理不當、管理不到位還可能引發社會風險。
2021年1月,在國新辦舉行銀行業保險業2020年改革發展情況發布會上,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在回應媒體關注時表示,我們将對網絡公司做互助業務進一步的關注,了解其運行的方式和風險情況,再根據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
4月,在銀保監會一季度銀行業保險業發展情況通氣會上,肖遠企表示,一方面要看到網絡互助的正面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其潛在的風險。
肖遠企指出,網絡互助需規範化發展。“是慈善就歸于慈善,如果打着互助旗号從事金融業、保險業,就偏離了互助的本質,需要糾正。所有的金融活動都必須要‘有證駕駛’。”
豐富産品供給加大普惠保險發展力度
網絡互助平台受到歡迎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保險保障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近些年,随着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民衆對保險保障的需求也在增加。社會保險雖然覆蓋面廣,但保障程度不能滿足人們對大病醫療的需要。對于一些承保利潤低或者承保風險高的領域,保險公司往往動力不足。同時,我國有着衆多中等或中低收入人群,保險意識不是很高,也無法承受較高金額的保費,因此,成了商業保險的盲區。
業内人士認為,惠民保等政策性商業保險正在逐步彌補這部分的需求。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豐富人身保險産品供給的指導意見》指出,保險機構應多領域豐富産品供給,加大普惠保險發展力度,服務養老保險體系建設,滿足人民健康保障需求,提高老年人、兒童保障水平,加大新産業新業态從業人員、各種靈活就業人員等特定人群保障力度。
一些業内人士表示,與網絡互助相比,擁有一份商業保險更穩妥。“有些人如果認為加入網絡互助就夠了,就不去購買商業保險,可能反而被耽誤了。”
國泰君安非銀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劉欣琦認為,在網絡互助關停的大背景下,原互助計劃用戶将轉向傳統保險産品以尋求健康保障,有利于傳統保險公司獲取有明确保險需求的增量客戶。
更多内容請下載21财經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