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一詞是指農曆正月的第一天,也即正月初一。從傳統意義上講,是年節,是一年之首。也稱為新年、春節、過年等。是我國最古老、最盛大、最重要、最熱鬧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
但"年關″一詞,最初是怎麼來的?又是怎樣随着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呢?
相傳,太古時期,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上觸角,體形碩大,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時間一長,天怒人怨。
玉皇大帝知道後,就差太白金星,下凡想辦法,将"年″改變習性,讓其永不禍害百姓。
領旨後,太白金星就來到人間,全面調查了解"年″的犯罪事實、活動規律和懲處措施。經查實得知,"年″每隔365天蹿到人群居住的村莊,嘗一次吃人的口鮮。這天正好是農曆正月初一夜,等到雞鳴破曉,它便回深山密林裡去了。百姓就把"年″肆虐的日子視為最難過的關口,将正月初一稱為"年關″。
為了驅除"年″,在臘月三十,一大早,太白金星就裝扮成乞讨的老人,來到了蓮花村,看到村民,正在收拾東西,撫老攜幼,匆匆忙忙想法躲避"年″的傷害。
這時正在逃難的村民,看到村裡來了一位乞讨的老人,他手拄拐杖,肩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但都忙着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叫,一片恐慌景象,根本無心問津。
唯有村東頭有位老婆婆,給了老者些食物,并摧促他快去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如能讓我在你家待一夜,我定能把`年‘攆走。″老婆婆睜大眼睛細看,見他鶴發童顔,精神矍铄,氣宇不凡,隻好撇下家,逃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闖進村莊,它發現村裡的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着大紅紙,屋内燭火通明,"年″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随即狂叫着撲過去,将近門口時,院内突然傳來"噼噼啪啪″炸響,"年″渾身顫栗,再也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隻見院内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
到了第二天,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讨老者的許諾。大家聽後,一起擁向老婆婆家,見門上貼着紅紙,院裡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然在"啪啪″作響,屋内幾支紅蠟燭,還發着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的村寨傳開,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初夕,家家貼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惹人喜愛的傳統節日過年。
但"年關″一詞,并沒有因為惡獸"年″的消失而被人們棄用。而是随着社會變遷,時代更替,賦予了新的内涵。
在古代"年關″針對的是在外面欠債的人。舊時商業往來,年末有必要結清欠賬,欠債的人春節之難,猶如過關。
就現在來說,過年時,人們也有許多難過的關。尤如農民工幹了一年,工資開不到手裡;農村有的男孩出不起彩禮,娶不上媳婦;有的特困家庭,發不起紅包、送不出禮等等,這些人都是在程度不同的過"年關″。
在黨和政府的正确領導下,我國通過快速經濟發展和精準扶貧,在不遠的将來,一定會讓全體國民,無人愁眉苦臉過"年關",都能幸福愉快過新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