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表述文字裡,确定沒有這個詞嗎?
有一種說法是,原本孟子裡面說齊王的事:齊王看見一頭小牛要拿去獻祭,看它可憐,就要放了它。手下問那是不是不要祭祀了,齊王說不行,換一頭羊獻祭……
但是牛就是太牢,用太牢祭祀是最高級别的,怎麼可能因為可憐牛就用羊代替呢?要知道古人特别是君主很重視祭祀的,國之大事在祭在戎!所以這個說法不是很有依據。
中國祭祀的主題是貢獻給神祗,西方祭祀的主題是給自己頂罪。有這麼一個電影。主角就是替罪羊。王子看他不順眼。總惹禍。然後看着他挨抽。後來他感動了國王。被封為貴族,由此看來,替罪羊應該就是西方的詞語。
百度百科與漢語中,都說替罪羊是英語Scapegoat的意譯。
據說還有其他的詞:洗白、香波、時髦、白癡、門檻、黑馬、代溝。黨鞭、血拼、杯葛、霸淩、羅曼,的士,巴士,士多,還有圖騰、嘉年華、幽默、烏托邦、脫口秀、達人秀等等。
任何語言都是如此,随着曆史的推進和各種交流,其語言的詞彙逐漸豐滿。漢語如此、英語如此、日語如此、法語如此,所以我們沒必要專門揪着漢語來說有哪些哪些哪些詞彙是源于外來語。
相反,應當驕傲一點,就是我們構詞方式的優越,就是簡單幾個字就能翻譯許多。特别是在學術上,你看看英語構成一個新詞的長短,再看看我們構成一個新詞的長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