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李勣比李治大多少
李勣比李治大多少
更新时间:2024-12-27 21:04:49

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唐太宗李世民在去世前夕,将李世勣外放為疊州都督。李世民此舉,曆來被認為是其帝王心機的一個典型表現。

當時,李世勣原本是特進(正二品散官)、太子詹事(從三品職事官)、同中書門下三品(加銜,有此銜表示位居宰相)。被外放之後,出任疊州都督(從三品),沒有了“同中書門下三品”加銜,不再是宰相,又失去了特進,相當于從朝廷中樞被趕了出來。

李勣比李治大多少(貞觀末年唐太宗測試李世勣忠心)1

李世勣

李世民為什麼要外放李世勣呢?本文具體來分析一下。

一、史料記載和對比

(一)《資治通鑒》記載

對于李世民外放李世勣事件,《資治通鑒》記載如下:

上(李世民)謂太子(李治)曰:“李世勣才智有馀,然汝與之無恩,恐不能懷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後用為仆射,親任之;若徘徊顧望,當殺之耳。”五月,戊午(十五日),以同中書門下三品李世勣為疊州都督;世勣受诏,不至家而去。

按照《資治通鑒》的說法,李世民對李治說,李世勣很有才能,但是李治對李世勣沒有恩典,因此,李世民害怕李世勣不服李治。因此,李世民安排了一場戲:先把李世勣外放,如果李世勣服從安排,馬上去赴任,那就表示這個人可以用,等到李世民去世後,李治可以任用李世勣為仆射(從二品職事官,尚書省長官);如果李世勣徘徊觀望,那就表示這個人不能用,那就殺掉他。結果,李世勣接到命令後,家都沒回,直接去疊州赴任了。

李勣比李治大多少(貞觀末年唐太宗測試李世勣忠心)2

李世民

如果僅僅從《資治通鑒》的記載來看,李世民這種安排挺陰險的,李世勣稍有不慎,就會面臨殺身之禍。而且這也與李世民此前一直強調的君臣之間坦誠相待的理念不符。因此,在古代就有人對此提出了批評,為《資治通鑒》作注的元代學者胡三省就指出:

史言太宗以機數禦李世勣,世勣亦以機心而事君。

意思是,唐太宗用權謀駕馭李世勣,李世勣也用權謀對待李世民。

李勣比李治大多少(貞觀末年唐太宗測試李世勣忠心)3

胡三省

現在,在翻案風盛行的今天,李世民此舉更是被很多人拿出來說事,用以批判李世民猜忌大臣。

那麼,實際情況是什麼樣的呢?

(二)兩唐書和《冊府元龜》記載

我一向強調,看到史料,不要盲從,先靜下心來,花點時間和精力,對比一下不同的史書記載,看看史料本身是否有問題。果然,把《資治通鑒》的記載,與兩唐書和《冊府元龜》的記載一對比,我們就會發現,雙方記載并不一緻。

據《舊唐書》李世勣傳記載:

(貞觀)二十三年,太宗寝疾,謂高宗曰:“汝于李(世)勣無恩,我今将責出之。我死後,汝當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緻其死力。”乃出為疊州都督。

(《冊府元龜》卷45、《新唐書》李世勣傳記載略同)

與《資治通鑒》的記載對比後就可以發現以下差異:

第一,未記載李世民想判斷一下李世勣接到外放命令後的反應;

第二,未記載李世民說如果李世勣徘徊觀望就殺掉李世勣;

第三,未記載李世勣接到命令後,家都不回,直接赴任。

如果我們把以上幾點抽掉,再看李世民的這一安排,就會發現,雖然這仍然是一種權謀(《冊府元龜》本來就将其列入“帝王部·權略”之中),但少了很多陰險狡詐的色彩,更多的是協助新君籠絡舊臣的手段。

李勣比李治大多少(貞觀末年唐太宗測試李世勣忠心)4

李治

那麼,《資治通鑒》的這幾點記載是從哪裡來的呢?

我認為,應該是出自唐代劉餗的筆記小說《隋唐嘉話》,據《隋唐嘉話》記載:

太宗病甚,出英公(李世勣)為疊州刺史,謂高宗曰:“李(世)勣才智有餘,屢更大任,恐其不厭伏于汝,故有此授。今若即發者,我死後,可親任之。如遲疑顧望,便當殺之。”(世)勣奉诏,不及家而行。

《隋唐嘉話》是一部筆記小說,請注意,唐代的小說,與現代意義的小說不同,大緻可以歸入野史。

據此看,應該是《資治通鑒》編者采信了《隋唐嘉話》的這段記載,将其編入了正史。

那麼,《隋唐嘉話》的這一記載,其真實程度到底如何呢?

二、史料辨析

我認為,通過李世勣在高宗即位之後的任職情況來看,《隋唐嘉話》的這一記載是不可信的,李世勣在接到外放疊州都督命令後,沒有赴任,而是繼續留在長安。

根據《資治通鑒》排出的時間表來看,李世勣在貞觀二十三年(649)的任職情況如下:

五月戊午(十五日)前,李世勣為特進(正二品散官)、太子詹事(從三品職事官)、同中書門下三品(宰相加銜);

五月戊午(十五日),李世勣外放疊州都督(從三品);

五月己巳(二十六日),太宗李世民去世;

六月甲戌(初一日),高宗李治即位;

六月丁醜(初四日),李世勣為特進(正二品散官)、檢校洛州刺史(從三品職事官)、洛陽宮留守(鎮守洛陽的使職,無品階);

六月癸巳(二十日),李世勣為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散官)、同中書門下三品(宰相加銜);

九月乙卯(十三日),李世勣為尚書左仆射(從二品職事官,尚書省長官)。

請大家特别注意五月十五日和六月初四日的兩次職務任命。

五月十五日,李世勣外放為疊州都督,隴右道的疊州,位于長安以西1700裡(數據出自《元和郡縣圖志》),如果按照《隋唐嘉話》和《資治通鑒》的說法,李世勣接到命令後,家都不回,直接去疊州上任了,那麼,等到六月初四日,李治任命李世勣檢校洛州刺史、洛陽宮留守的時候,已經過了将近20天了,按照李世勣日行100裡計算,當時李世勣應該已經到達疊州了。

李勣比李治大多少(貞觀末年唐太宗測試李世勣忠心)5

疊州

但是,我們來看看李治六月初四日給李世勣的官職是什麼:

檢校洛州刺史、洛陽宮留守。

這次任命至少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一)任命的目的是讓李世勣鎮守洛陽,穩定關東局勢。

當時的洛陽,是唐朝在關東地區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戰略意義非常重要。李治在即位初期讓李世勣出任洛州刺史、洛陽宮留守,其目的與武德九年(626)六月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命令其心腹屈突通出鎮洛陽是一樣的,那就是确保關東地區的穩定。

李勣比李治大多少(貞觀末年唐太宗測試李世勣忠心)6

洛陽

(二)這是一次臨時緊急任命。

史書在此使用了“檢校”二字,所謂檢校,就是臨時署理的意思。當時出現“檢校”無非以下原因:

其一,有些親王名義上遙領州都督、州刺史,實際并不到任,所以任命别人“檢校”,實際處理當地事務。但李世勣不符合這一條,在貞觀二十三年(649),并沒有親王遙領洛州刺史。

其二,事出緊急,來不及正式任命,臨時派人“檢校”。我認為李世勣應該是這種情況。當時,唐太宗剛剛去世,必須要盡快穩定局勢,防止有人趁機作亂。為此才讓李世勣出鎮洛陽,臨時檢校洛州刺史、洛陽宮留守,穩定關東局勢。這與武德九年(626)六月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命令屈突通“檢校行台仆射,馳鎮洛陽”(《舊唐書》屈突通傳)的情況是一樣的。

李勣比李治大多少(貞觀末年唐太宗測試李世勣忠心)7

屈突通

據此看,我認為,李治讓李世勣檢校洛州刺史、洛陽宮留守,不是簡單的表示要重新重用李世勣(如果僅僅是為了表明要重用李世勣,那好歹也得給李世勣找個正式任命的官職,給人家一個“檢校”官算怎麼回事),而是與武德九年(626)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讓屈突通馳鎮洛陽的用意類似,就是在權力交接的敏感時期,确保關東穩定。

我們必須注意到,越是權力交接的早期,越容易出現意外變故,因此,李治對李世勣的這一任命,關鍵就是其時效性,李世勣必須能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内趕到洛陽鎮守,這樣才有效果。

如果李世勣按照《資治通鑒》的說法,在五月十五日接到命令後不做停留的去疊州上任,那麼,六月初四日李治任命其檢校洛州刺史的時候,李世勣在長安以西1700裡的疊州。而他要去的洛陽有多遠呢?洛陽位于長安以東,距離疊州2560裡(數據出自《元和郡縣圖志》)。如果按照日行100裡計算,即便李世勣接到命令後馬上出發,也得走将近1個月才能到達洛陽,也就是說,截至六月底,李世勣都不一定能趕到洛陽。

那李治這道命令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在權力交接最為關鍵的六月,難道洛陽就擱着不管嗎?

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為,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十五日,李世民外放李世勣為疊州都督之後,李世勣實際上應該沒走,仍然留在長安。

李世民不但沒派人去觀察李世勣是否立即赴任,恰恰相反,李世民甚至很有可能私下與李世勣有過交流或者暗示,讓李世勣留在京師,不要急于赴任。

至于《隋唐嘉話》的相關記載,應該是訛傳。

但很不幸,這段訛傳被司馬光采信,編入了《資治通鑒》,至今還在誤導很多讀者、甚至治史學者。

本文由詳侃曆史原創,歡迎關注,共同讨論。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