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千金難買老來瘦’,我最近2年血糖控制還行,但卻忍不住的瘦,腿都跟火柴棒似的了,握力也越來越差,連礦泉水瓶蓋都打不開了!”
“我也是,而且走路越來越慢,感覺擡不起腿來,上個二樓都費勁,還容易摔倒!上了年紀身體就是不行了!”
周末在家看娃,帶孩子下樓遛彎的時候,聽到小區裡2位阿姨在聊天,周姨和王姨本來就都是二型糖尿病患者,兩人又是老鄉,在一起總有說不完的話。但她們所說的症狀其實都是肌少症的表現,也是二型糖尿病的并發症之一。
糖尿病與肌少症
肌少症也就是肌肉缺乏症,是一種随着年齡遞增的肌肉減少、肌力下降或者身體功能減退的老年綜合征,該病2016年被正式納入疾病分類。雖然肌少症很少被提及,但發病率在7.2%至31.1%之間,特别是8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病率高達50%,未來30年該病患者将達到5億。
骨骼肌在30歲時達到峰值後開始逐漸減少,一旦出現肌肉缺乏,患者日常的活動會受到極大的限制,輕則四肢纖細(男性小腿圍<34cm,女性小腿圍<33cm)、渾身乏力,走路緩慢且無力,經常發生跌倒和骨折,重則罹患流感、肺炎的風險增加,影響身體正常代謝,降低糖尿病、慢阻肺、心衰等慢性疾病的預後效果。
作為糖尿病并發症之一的肌少症越來越被重視,大量的臨床數據發現,相比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罹患肌少症的發生率高出2倍。有研究認為糖尿病患者體内存在的胰島素抵抗、氧化應激是糖尿病患者發生肌少症的原因所在;也有學者認為兩者相互影響,即長期高血糖會加速骨骼肌力量和數量下降,而骨骼肌作為吸收葡萄糖的重要組織,一旦缺乏就會降低人體利用葡萄糖,形成惡性循環。
另外,我們知道糖尿病患者體内糖脂代謝紊亂,大量的葡萄糖無法被利用,人體隻能退而求其次來消耗脂肪和蛋白質,因此骨骼肌也就不能幸免地被消耗一部分。
除了糖尿病,以下人群也是肌少症的高危人群!1、消耗性疾病患者,糖尿病也是一種慢性肌肉消耗性疾病,此外還有甲狀腺功能紊亂、代謝綜合征等;
2、機體活動受限的疾病患者,比如長期卧床、慢性關節炎、嚴重肥胖等人群,無法進行體育鍛煉來增強肌肉;
3、引起營養不良的疾病患者,比如慢阻肺、腎衰竭、心衰等疾病會導緻患者進食少,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導緻攝入的營養不足。
糖尿病患者如何預防改善肌少症?
第一,積極改善基礎性疾病
二型糖尿病患者要結合飲食、鍛煉、控制體重以及科學服用二甲雙胍、米格列醇等藥物綜合降糖,保證血糖長期平穩達标。
第二,飲食上注意增加蛋白質的攝入
足量的蛋白質供應可促進肌肉蛋白合成,保證骨骼肌的數量和力量。60歲以上的老年人,建議每天至少攝入1.0g~1.2g/(kg·d)蛋白質,建議吃新鮮的魚蝦、禽類肉等富含優質蛋白的肉類,每天喝250ml的牛奶,每天吃一次大豆制品,将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最好均勻分布在一日三餐中。胃腸消化功能下降的老年人可在醫生指導下補充乳清蛋白等營養劑。
第三,選擇恰當的方式鍛煉身體
有氧運動,尤其是抗阻運動,比如爬樓梯、坐位高擡腿、舉啞鈴等可提高肌肉的含量和力量,建議患者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鍛煉方式,同時避免跌倒和骨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