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網上很有意思的一組評論:
故事的開端看之前:不就是狗尾續貂嘛!
看之後:我哭得好大聲。
《琅琊榜之風起長林》以大梁朝局為背景,距《琅琊榜》中蕭景琰所創的長林軍,已經過了兩代,邊境戰火不斷。 故事以長林老王爺王蕭庭生、世子蕭平章、懷化将軍蕭平旌兩代三人為主線展開。長林府上下忠心赤誠、守護大梁北境,屢獲軍功,威名赫赫,卻遭受朝堂之上無端的猜忌和暗算。
蕭平旌與林奚自幼訂親,林奚母親卻帶着林奚抗旨出逃,隐姓埋名,她不願女兒再嫁給征戰之人,飽受不知生死、無力相守的痛苦。
蕭平章蒙淺雪伉俪情深,身為蒙大統領的後人,蒙淺雪武功了得、善良聰慧,隻是苦于多年并無所出。
甘州一戰,長林軍副帥蕭平章被斷掉前線補給,困守孤城,身中箭傷,危在旦夕。林奚身為濟風堂堂主随黎老堂主前往醫治。蕭平旌聽聞大哥戰傷,便火速從琅琊閣下山看望大哥。平旌林奚至此相遇。
不論是在金陵,在朝堂,還是在江湖,他們成長的故事都是以犧牲了太多為代價,讓觀衆一陣陣扼腕痛惜,今天,我們從大的方面來盤一盤 比榜一更痛的《風起長林》,到底痛在哪裡。
長林之痛前期的長林軍所向披靡、屢建奇功,忠肝義膽,為百姓稱頌。
最後一朝驚變,曾被蕭景琰親手題下軍号的王師卻被削去軍号、除去編制。
太平本是将軍定,不許将軍見太平。
或許正如有的人說過的那樣,曆史都是同構的,讀懂了一個朝代,就可以讀懂任何朝代,太陽底下無新事。功高蓋主永遠是殺死武将的緻命言論。
“我長林男兒,誓死不退。”
“長林之罪,罪在将來。”
“長林風骨的承襲和延續,并不僅僅是在血脈之間。”
“長林之重,重在保境安民。”
庭生之痛
蕭庭生一身正氣、滿腔忠義,最後卻在朝堂上的滿聲非議聲中病發而死。
他本是蕭景禹的後人,父親卻死于冤案,老王爺自小在掖幽庭長大,受過屈辱,卻一身正氣。
他小時蒙受梅長蘇蕭景琰教誨,與飛流為伴。
他教育平旌平章長大成人,溫和持正。與平章雖不是親父子,但勝似親生父子。
他一直赤膽忠心,盡心盡力輔佐梁帝,與梁帝相扶相持到老。他說自己曆兩代明君。可又何嘗不是因為他本就值得。
“你聽這風聲,北境已經下了好幾場雪了吧”
“南境的穆王爺,上個月去世了”
“衣冠葬王陵,遺孤歸梅嶺”
“蕭氏 庭生 ,回家喽”
“忠義在于心,不在于名”
“隻要能相聚,自然哪裡都好。”
有網友評價《琅琊榜之風起長林》:“成全了旌奚,卻也隻成全了旌奚。”
但其實抛開他們最終被給定的團圓美滿的結局,故事的前期中期,無一不是痛點。
彼時相遇,他們正當年少。一個是金陵世家之子,一個是懸壺濟世醫女,那時還是老皇帝在世,老王爺和大哥也都在他身邊,給足他無形中的依靠,朝局穩定,家人俱健。林奚看似也專心醫術,心無旁骛。
可他不知道,從第一次見面時,林奚便知曉他的身份,知曉他是那個與自己曾經訂親之人,一個女子,不能與任何人言說,一邊是自己對平旌愈來愈萌動的心,一邊是母親去世前不讓她嫁入将門的托付,一邊是明顯感受到的平旌對自己的日漸信任與依賴,還要偶爾面對自己心愛之人哥哥的試探,這漫長的幾年裡,沒有人與林奚分享承擔,她的心裡永遠壓着這一秘密。
“如果奚兒心甘情願舍棄自己,還請師傅原諒”
後來 平章慘死,他們也因此産生了不可修補的溝壑,不是林奚的錯,更不是平旌的錯,可他們就這樣無法回答從前。
一人上沙場,一人尋藥草。一人固守邊疆,一人浪迹天涯。
後來,他隻能懷念那在金陵城鮮衣怒馬,為心上人戴花的模樣。
後來,她隻能在摘下那花時莞爾一笑,輕撫鬓邊,懷念她年少的命中郎。
一字一幀,都催人淚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