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4-24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
最早對這個日子有印象,還是在同小小的安安一起跑圖書館借書看書的時候。
多年前,4月23日前後,首都圖書館及旗下各分館舉辦圖書節以及換書大集。讀者将自己不需要的書或者刊送到指定的可以收書的圖書館,得到換書券。到指定的日期,首圖專門開設一個換書大場館,裡邊彙集了各種各樣的書和刊。參加活動的讀者很多,入場得排隊,進去後挑中自己喜歡的書或者刊,就用換書券換回家。這樣的活動我們參加了好幾年,為了領券換書跑過好些圖書館,例如首都圖書館、朝陽圖書館,好像對外經貿大學的圖書館也去過。活動其實很有意思,但随着時間流逝,我們漸漸地去圖書館少了,圖書節的形式後來好像也發生了變化。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過去的圖書節活動把這個日子深植在腦海中。如今的全媒體時代,每個“日”更是被不遺餘力地推送給受衆。
今早一邊吃飯,一邊回看了一小會财經作家吳曉波的4月23日晚直播《我的讀書,我的時代》。吳老師在直播的開始問聽衆,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有沒有什麼書影響過自己的人生。他說起在大學時影響了自己的四本書:《朦胧詩選》的第一首詩第一句話“我不相信,天是藍的”,讓自己第一次見識懷疑主義,感受到個人的思想;《朦胧詩選》這本書也塑造了自己的審美觀;《第三次浪潮》讓自己有了當代感;《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中尼采說“上帝死了”,讓自己開始了解哲學;《李普曼傳》讓自己确立了職業觀——記錄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事情,發表自己的看法。
我也想了想,這麼多年來,有哪些書影響了我的人生?從小到如今,我看的各種書多得都記不清,但,确實沒覺得從小時候到二十多歲時,有哪一本書讓我覺得它對我的人生有影響。或者,看書太雜太亂還特别願意看小說,看過就算,也沒有思考,所以從書裡收獲不多?或者,看過的每一本書,都對自己有影響,具有合力作用?
中午,在陽台上晾衣服時,忽然想到,在我三十多歲時,因緣際會開始聽《弟子規》課,雖然落實很不到位,但這本隻有1080個字的書,以及老師們的講課,讓我慢慢地從不同角度看和思考問題,讓我生活和工作中的煩惱都相對少一些——這本書,應該算是影響我人生的一本書吧。
其實,這本書,大約2002年就在安爸給安安買的一套兒童經典誦讀裡見到,但那時隻覺得這就是一本領着孩子一起念一起聽的誦讀讀物。
2007年11月我跟着朋友一起去靜蓮齋素食餐廳聽弟子規課,一直到如今由于疫情防控的原因聽老師在線上講課,幾乎13年過去了,我才發現這可能是影響了我人生的一本書。
遇見是緣,認知,也是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