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李白,我們想到的是風神俊逸、浪漫狂放的風流才子形象;提到杜甫,我們想到的是老成持重、憂國憂民、眉頭深蹙的老者形象。杜甫的詩一般寫大曆史或大情懷,很少提及小情懷。他的詩文中也極少描寫妻子的美貌,多寫"老妻"或"瘦妻",但他的詩《月夜》卻唯一的一次寫到了妻子的美貌。
《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當時正值安史之亂,長安落陷,玄宗逃蜀,肅宗靈武(今甯夏甯武)即位,杜甫一家逃至鄜州(今陝西富縣)羌村,在安頓好妻兒後,出于對朝廷對國家的忠心,杜甫即從鄜州隻身奔向靈武,追随肅宗去了,不料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到了長安。此首《月夜》便是杜甫被囚禁長安望月思家而作。
《月夜》借月抒離情,卻不是一般的夫妻離别之情。杜甫的字裡行間,體現的戰亂民不聊生的時代特征,與妻兒離别及國家戰亂之痛和内心憂思溶于一體,對月惆怅,對月傷懷,憂歎愁思,把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時"的未來。
01、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樣的清圓,遙想閨中妻子,隻能獨自觀賞。可憐幼小的兒女們,怎麼懂得母親思念父親的心酸。"今夜"與"獨看"聯想到昔日夫妻應有"同看",寄寓了心中向往的"同看"。安史之亂前,杜甫與妻子曾有一段貧困交迫、共賞長安月的時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安史之亂導緻長安淪陷後,杜甫一家逃難到了羌村,因此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卻是不勝心酸與感慨百感。而如今自己身陷亂軍,隻有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了。想到妻子的凄清、獨寂,不免悲從中來,不知何時才能與妻子團聚。
遙憐小兒女們年齡尚小、天真幼稚,必定會增加妻子的負擔。那時候,妻子楊氏身邊應有兩子兩女,且都還比較幼小,需要他妻子諸多的照顧。他在此慨歎自己不能為妻子分憂。"憐"字飽含深情,感人至深,孩子還小,并不懂得如何"憶"父親,思念父親,但是身在異地的杜甫不能不念啊,由孩子的"不念"到杜甫的"想念",更顯得此詞的凄婉,體現了作者的悲涼。杜甫這人,除了對國家忠誠,還是極度戀家顧家的,非常深愛自己的妻子,憐愛自己的孩子,所以此時此刻,更是思念至深、滿懷愁緒,而憐惜不已了。
02、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香染的霧氣打濕了你的鬓發,明月的清輝使你的玉臂生寒。誰說我們現實主義的大詩人不解風情、不懂浪漫呢,杜甫此聯就寫得極美,寫盡了杜甫的深情,語句無比細膩,颠覆了平常我們對杜甫的印象,此句實為佳句,平時我們也常用它來形容女子冰清玉潔之美。此聯杜甫贊美了自己妻子的,當然也是杜甫自己的想象,想象着自己的妻子楊氏霧濕雲寰、玉臂生寒,情景相當凄美。想象着他的妻子有着白霧一樣濃密的雲鬟,有着白玉一樣光潔的胳膊,伫立凝望月亮,思念着遠方的丈夫,此情此景下,妻子多麼清麗柔美,多麼令人神往。
随即,又想到現實情況,人在兩地、各看月亮、各有想念、均有淚痕,難免憂心如焚、難以成寐。但這又燃起了杜甫想結束現狀、回到家人身邊的渴望。杜甫是現實派的,極少寫妻子美貌的,多以"瘦妻"、"老妻"代之。但如今兩地各賞清月之景,讓極度戀家又深愛妻子的杜甫,對妻子産生了無比的疼惜;再者,杜甫曾寫"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連年戰亂,一家四處逃難奔波,妻子為家庭為子女,已日漸勞累衰老、容顔憔悴。但在杜甫的心目中,心疼自己的妻子,認為此時的妻子是非常清麗迷人、冰清玉清的,這是情之所至,而一往情深吧。
03、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我們何時能并肩坐在薄帷帳下,月光照耀你我盡把淚痕擦幹。杜甫這裡就直言想與妻子"同看"了,這是他的向往。"雙照"與之前的"獨看"相呼應,是全詩的主旨,屬一詩之眼,而不是現在兩人的"獨看",妻子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杜甫看長安之月而已鄜州了。杜甫在這裡把"倚虛幌"、"雙照"的希望寄托在未知的未來,顯得愈加的悲涼。杜甫采用從對方設想的方式,從對方那裡生發自己的感慨,這種方法被後人所運用。全詩詞旨婉切,結構緊密,描寫細膩,明白如話,情真意切,沒有被律詩束縛的痕迹,實不愧為一篇佳作、大唐絕響。
(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