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一首詠物詩。
Q:首先,我們先來解決一個問題,為什麼會有詠物詩?
A:自然界中的萬物,大至山川河嶽,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歌詠的對象。他們在細緻描摹的同時,寄托自己的感情。——這就産生了詠物類詩歌。
詠物詩
詠物詩是托物言志的詩歌,通過事物的詠歎體現人文思想。詠物詩中所詠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況,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詩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願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現作者的生活情趣。
古人很喜歡詠物。據統計,僅《全唐詩》已存詠物詩6262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7首。
詠物詩最多的在晚唐時期。
今天,小編帶給大家的詩歌是清代畫家鄭燮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竹石》。
這是一首詠竹詩,詩人所贊頌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剛毅。
竹石
清·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鄭燮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說到另外一個名字,相信大家肯定知道。
鄭闆橋!
鄭燮是鄭闆橋的原名,字克柔,号理庵,又号闆橋,人稱闆橋先生,清代書畫家、文學家。
鄭闆橋一生隻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
“咬定青山不放松”給我們呈現了把一個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縫的翠竹形象
“咬”字使竹人格化,這是一個主動,需要付出力量的動作,寫出了翠竹緊緊附着青山的情景,也更表現出了竹子那種不畏艱辛,與大自然抗争,頑強生存的精神。
“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礎是它深深紮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
在作者鄭闆橋詩、畫中的竹又往往與“石”是分不開的,竹石則形成了一個渾然的整體,無石竹不挺,無竹山不青。這也告訴我們一個簡單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強。
千磨萬擊身骨仍堅勁,任憑你刮東西南北風——“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竹石》中的竹子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靜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風竹。
竹子經受着“東西南北風”一年四季的千磨萬擊,詩人用”千”“萬”兩字寫出了竹子那種堅韌無畏、從容自信的神态。這時挺立在我們面前的已不再是幾杆普通的竹子了,我們感受到的已是一種頑強不息的生命力,一種堅韌不拔的意志力。
在生活中,鄭闆橋正是嫉惡如仇、不畏權貴的岩竹。
《竹石》借竹子那頑強而又執着的品質,托岩竹的堅韌頑強,言自己剛正不阿、正直不屈、鐵骨铮铮的骨氣。
關注公衆号【星期八語文小攤子】,精彩内容不容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