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12月9日電(記者張铎、周義、劉詩平)“在那兒,不聞蟲聲,不見鼠迹,不投栖息的飛鳥;隻有凄怆的靜寂,永伴着被毀滅了的山靈。”這段描述,出自上世紀40年代福建省研究院土壤保肥實驗區工作人員的筆記。
這是11月24日翻拍的1983年長汀水土流失狀态。新華社記者 張铎 攝
長汀縣地處閩西山區,曾是南方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據1985年衛星遙感普查,長汀水土流失面積達146.2萬畝,占全縣國土面積的31.5%,涉及的河田、三洲、策武等7個鄉鎮“山光、水濁、田瘦、人窮”。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1989年10月長汀縣河田鎮喇叭寨原貌(資料照片),下圖為2021年11月23日長汀縣河田鎮喇叭寨景象。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經過長期治理,今天的長汀,水土流失面積從1985年的146.2萬畝下降到31.52萬畝,水土流失率下降到6.78%;森林覆蓋率達80.3%。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決定性勝利,自然生态系統得到極大改善。
當地農戶在長汀豐盈美麗生态農場采摘水果。新華社記者 張铎 攝
森林保住了水土,也彙聚了财富。當地百姓以林地資源為依托,發展河田雞養殖、中草藥種植等林下經濟,日子越過越紅火。
近日,記者走進長汀河田鎮蘆竹村藍秀養雞場,成群的河田雞正在山林中悠閑地覓食。
雞場負責人藍曉紅告訴記者:“别看現在滿山翠綠,在十幾年前,這裡還隻是一處廢棄的礦山,寸草不生。”
十幾年來,一棵棵樹苗活下來,一座座山頭綠起來,樹蔭下成了最理想的天然雞舍,藍曉紅的河田雞養殖規模也因此日益擴大,效益越來越好。
11月22日,這是福建省龍岩市長汀縣三洲鎮三洲村生态茶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在長期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設中,長汀探索總結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群衆主體、社會參與、多策并舉、以人為本、持之以恒”的“長汀經驗”,被水利部譽為福建省生态建設的一面旗幟、我國南方地區水土流失治理的一個典範。
創建汀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汀江國家濕地公園,打造“長汀經驗”升級版,建設汀江生态經濟走廊,打響生态環境保護攻堅戰……近年來,長汀縣把生态文明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不斷提升和拓展生态建設質量與成效,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來源: 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