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淨沙·秋思 (其一)
[元]· 馬緻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品讀】表現旅人的愁思、思鄉之情。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裡的枯藤,老樹給人以凄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閑緻。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凄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将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圖景中。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着一匹瘦馬,迎着凄苦的秋風,信步漫遊,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别,孤蓬萬裡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注釋】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築的一種外牆。
⑵白水:明淨的水
⑶一:助詞,加強語氣。為别:分别。
⑷孤蓬:又名“飛蓬”,枯後根斷,常随風飛旋。這裡比喻即将孤身遠行的朋友。征:征途,遠行。
⑸遊子:離家遠遊的人。
⑹自茲去:從此離開。茲:此,現在。
⑺蕭蕭:馬的嘶叫聲。班馬(注意不要寫成“斑馬”):離群的馬。這裡指載人遠離的馬。
(8)班:分開,分别。
【品讀】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山橫亘在城郭的北側,白亮亮的河水環繞在城郭的東方。我們即将在這裡離别,你就要像孤飛的蓬草一樣踏上萬裡征程。空中的白雲飄浮不定,仿佛你行無定蹤的心緒,即将落山的太陽不忍沉沒,亦似我對你的依戀之情。我們揮手告别,從這裡各奔前程,兩匹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離别同伴而蕭蕭長鳴。[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釋】
零丁洋:即“伶仃洋”,現在廣東省中山南的珠江口。
“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為官以來的種種辛苦。
幹戈寥(liáo)落:寥落意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間的戰事已經接近尾聲。幹戈,兩種兵器,這裡代指戰争。寥落,荒涼冷落。
惶恐灘:在今江西萬安贛江,水流湍急,極為險惡,為贛江十八灘之一。
“零丁”句:孤苦無依的樣子,慨歎當前處境以及自己的孤軍勇戰、孤立無援。詩人被俘後,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戰船中。
汗青:古代在竹簡上寫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蟲蛀。因竹片水分蒸發如汗,故稱書簡為汗青,也做殺青。這裡特指史冊。
【品讀】表達了作者的愛國之情。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開始于一部儒家經書;從率領義軍抗擊元兵以來,經過了整整四年的困苦歲月。
祖國的大好河山在敵人的侵略下支離破碎,就像狂風吹卷着柳絮零落飄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動蕩不安,就像暴雨打擊下的浮萍颠簸浮沉。
想到前兵敗江西,(自己)從惶恐灘頭撤離的情景,那險惡的激流、嚴峻的形勢,至今還讓人惶恐心驚;想到去年五嶺坡全軍覆沒,身陷敵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隻能悲歎自己的孤苦伶仃。
自古人生在世,誰沒有一死呢?為國捐軀,死得其所,(讓我)留下這顆赤誠之心光照青史吧!
詩中景:
《早梅》
唐 張謂
千樹萬樹白玉條,
過臨村路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
疑是經冬雪未消。
【注釋】
(1)迥:遠。
(2)傍:靠近。
(3)發:開放。
(4)銷:通“消”,融化。這裡指冰雪融化。
(5)經冬:過冬。
【品讀】有一樹梅花淩寒早開,枝條潔白如玉,它遠離人來車往的村路,臨近溪水橋邊。人們不知寒梅靠近溪水提早開放,以為那是經冬而未消融的白雪。詩中寫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時也寫出了詩人探索尋覓的認識過程。并且透過表面,寫出了詩人與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讀者透過轉折交錯、首尾照應的筆法,自可領略到詩中悠然的韻味和不盡的意蘊。
詠柳
唐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縧。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1)柳:柳樹,落葉喬木或灌木,葉子狹長,種類很多。此詩描寫的是垂柳。
(2)碧玉:碧綠色的玉。這裡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綠的柳葉顔色如碧綠色的玉。
(3)妝成:裝飾,打扮。
(4)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量詞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數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5)縧(tāo):用絲編成的繩帶。絲縧:形容一絲絲像絲帶般的柳條。
(6)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體分成若幹部分。
(7)二月:農曆二月,正是初春時節。
(8)似:好像,如同,似乎。
【品讀】像碧玉一樣梳妝成的高高柳樹,千絲萬縷的柳枝都垂下了綠色的絲條。不知道這細細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原來是恰似剪刀的二月春風。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贊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詩中理: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注釋】
①鑒:鏡。古人以銅為鏡,包以鏡袱,用時打開。
②渠:它,指方塘。那(nǎ)得:怎麼會。那:通“哪”,怎麼的意思。清如許:這樣清澈。如許:如此,這樣。
③為:因為。
【品讀】以池塘為喻,說明學習需要不斷積累。事物都足 運動,變化,發展。萬事萬物隻有在不斷的 運動,變化,發展中才能保證自己的存在,才能在不斷更新中生存下去。如果一個人的知識如不 不斷積累,更新,那它也就變為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也這樣。
【注】還有學過的《遊山西村》,《題西林壁》等都是蘊含有哲理的詩。
【教學參考】通過典型的詩詞,引導學生體悟詩歌中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并思考詩人是通過哪些意象并通過怎麼樣的意境表達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