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新聞令人大跌眼鏡。一美國16歲黑人少女堅稱自己是白人,上節目辱罵黑人引衆怒,還說自己像卡戴珊。
“我知道自己是白人,我能從血管裡感受到。”
節目上,白人主持人雖然歡迎這樣的“流量人物”,但對她的觀點卻并不認同。主持人就向特雷熱明确表示:如果你認為自己是白種人,恰好我是個白人,那我要說,我們不歡迎你。這一席話,赢得了女孩特雷熱母親的帶頭鼓掌,特雷熱隻能尴尬大笑。
無論如何,特雷熱的言論在國外網絡上引發了公憤,網民們幾乎一邊倒地指責她“種族主義”。有聲音認為,這名黑人少女存在心理問題。黑與白的問題,一直困擾美國社會。連天皇巨星邁克爾傑克遜也為自己的膚色問題鬧出風波。近來,好萊塢作品中,“政治正确”的嚴重傾向性,催生出一大批以黑人為核心的影片。就算在部分大制作影片中國,黑人也開始擔任重要的角色。有媒體指出,雖然黑人群體在影像作品中有了新的形象和更多的曝光率,但一些消費“顔色”的影片,實則是對黑人商業價值的隐秘剝削。
如何解讀那位黑人女孩的行為?什麼影片才算黑人電影?也許下面這部影片給出了一個還算滿意的答案。
《你給的仇恨》(The Hate U Give),
應該是最近北美風頭最勁的黑馬影片。影片在爛番茄網站得到97%的超高好評率;
在CinemaScore 觀衆調查中得到「A 」的高分;在Metacritic上也得到了 82分的高分。
影片從公映到現在還不到三周,但上映的影院數卻從第一周僅36家,飙升至本周的2375家,累計票房已達1064萬美元,極有可能成為一部爆款電影。
《你給的仇恨》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小說被稱為“每一個現代美國人都應該閱讀的佳作”。
影片聚焦一位黑人高中女孩的動蕩經曆。主線故事和激勵事件對于美國觀衆,和熟悉黑人電影元素的影迷來說可謂相當熟悉。片中的女孩Starr(阿曼德拉·斯坦伯格 飾)目睹了自己的發小,黑人男孩Khalil被白人警察“誤殺”。随後,圍繞該事件引發的一系列“蝴蝶效應”,把Starr原本平靜的生活攪地天翻地覆。
影片《你給的仇恨》選擇了一個比較中立,且非常讨巧的方式進行了叙事。影片的第一幕點題,Starr的父親極為嚴肅的教育了家中的三個孩子如何應對白人警察的搜尋:放好自己的雙手,聽從指揮和安排,不要和白人警察争執。一條條的“家規”讓Starr從小就對白人警察産生畏懼。
可另一方面,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打破黑人下層階級世代延續的循環,Starr的父母堅持把她送到條件更好的,以白人學生為主的高校接受教育。随即,影片似乎很快擺脫了“苦大仇深”的,黑人電影慣有的觀影期待,進入到了歡快的校園電影類型範疇中。
在黑與白之間建立沖突,撕裂劇情,實在有太多點可以提及。《你給的仇恨》需要做的卻是化繁為簡,找到最容易共情的故事主線。天真又自卑的Starr的校園成長經曆是最符合第一人視角的叙事脊梁。影片一開始,就把她抛入了白人的生活圈,閨蜜和男朋友都是白人中産階級,連她從小的黑人鄰居都調侃她早已忘記了黑人的交友方式。
在聚會上,偶遇“青梅竹馬”的黑人男孩Khalil,兩小無猜,忘情一吻,眼看校園青春片的範式越加明顯,突然一個急拐,将影片帶入帶了更廣闊的主題空間中。
Khalil駕車載Starr回家,路上遭遇白人警察搜查,Khali憤憤不平,Starr緊尊父親的“教誨”,眼看煩心事就要過去,Khali下意識的探身從車外拿車裡的梳子的行為引發了白人警察的高度戒備,誤以為Khali要掏武器,在沒有提醒的情況下,選擇了擊斃。
坐在副駕駛位置的Starr見證了整個過程,親眼目睹了自己心愛的男孩中槍死去。故事由此開始加速,多個劇情沖突接踵而至。Starr在學校有可能被孤立,她的白人閨蜜和男友讓人憂心忡忡;Starr極有可能讓家庭遭受危機,街區的黑幫組織希望她絕口不提Khali在為他們販毒”而社區的黑人律師,Khali的家人則希望她站出來說話,甚至接受媒體的采訪;Starr突然陷入重重圍困,友情,愛情,親情的抉擇折磨着她稚嫩的心靈。
通過這些沖突推進叙事,其實非常容易,大量的社會文本自然而然帶來充沛的情感流動。但也正因為此,《你給的仇恨》容易陷入過度煽情的陷阱裡,導緻影片帶有制作者強烈的主觀意願表達。幸好,小喬治·提爾曼克服了這一煽動性極強的沖動,轉而用更為中立的态度,以多條支線叙事為事件本身提供了多種觀點。《你給的仇恨》做的最好的地方,就是始終堅持以Starr為中心,通過她看到的東西,她的内心轉變,她的掙紮來講述“白人警察擊斃黑人小孩”這一事件極為複雜的背景原因。
Starr在校園中和校園外的成長過程,讓《你給的仇恨》成為了套上黑人種族元素的校園青春片變體。影片的片名,The Hate U Give,最重要的地方在于那個“U”指的誰。誰,讓黑人與白人之間充滿了仇恨。影片中,有句台詞多次出現,他們稱為“暴徒生活”:你給嬰兒灌輸的仇恨會毀掉所有人。
而影片通過各方的行為就是希望呈現仇恨帶來的影響,以及仇恨從何而來,如何傳播開來。
影片沒有一味指責白人警察,而是通過Starr的舅舅,一位黑人警察的口中說出了白人警察在犯罪率居高不下的街道進行搜查時的心理狀态和操作守則。不光是Starr的白人閨蜜覺得這位警察很可憐,就連Starr的黑人舅舅都覺得其情有可原。但當Starr問舅舅,如果把Khali換成一位駕駛着奔馳轎車的白人,搜查的地方換到白人中産的街區時,警察的反應又會如何。Starr舅舅無奈的回答,不會直接開槍,會給對方反應的時間。可見,白人警察對黑人的刻闆成見才是這起悲劇發生的根本原因。
Starr希望改變這一成見,經過那些暴力遊行後,她發現不光需要發聲,需要她站出來,改變還需要來自黑人群體内部的自我反思。Starr從迫于壓力,希望逃避到主動站出來,她的轉變,是校園青春片式的成長和黑人電影裡的頓悟時刻的雙重主題閉合。Starr發現,要改變白人對于黑人的偏見,需要黑人群體自身的克制和律己,消除社會的毒瘤,讓更多黑人接受教育,擺脫毒品陷阱,打破黑人“暴徒生活”的循環才是黑人群體最迫在眉睫的改變。
影片中,那些群情激蕩的遊行,總是伴随着無休止的暴力,這種“發聲”根本就得不到任何有效的回應,帶來黑人與白人之間的關系改變。所以,無論是白人還是黑人,都是這種文化慣例,思維模式影響下的受害者。世世代代傳播下去的仇恨不光是黑人與白人之間,也是黑人與黑人之間,是「你們」共同給予的。
《你給的仇恨》以很低的姿态切入故事,通過一位高中女生的内心獨白,角色弧光,細緻的分析黑與白之間關系區隔的原因,足以撼動以往大家對這個社會的刻闆印象和傳統認知。很希望片中Starr與其白人男朋友的對手戲,經曆了猜忌,嫉妒,自卑之後,Starr和男友重歸就好,男孩甜蜜的說了句:“我看清了你(透過了你的膚色)”。
仇恨和成見加深了兩種顔色的排斥,而忽視了人類内心共同恪守的寬容和愛意。但我們能透過膚色去看待對方時,也許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女孩的“狂言”和主持人的“妄語”就會消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