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茵場上,一方擁有較大比例的控球率等各種優勢,但是卻轉化不為進球,最終仍然是落敗。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進球轉化能力弱。
你看,足球比賽當中,為什麼球星的身價那麼高?因為他們能夠把助攻轉化為進球,轉化效率越高,身價也越高。
但是,競技比賽中的單打比賽,情況就有所不同了。比如乒乓球、羽毛球、網球的單打,這種項目是不會統計控球率的,因為不會有人給你創造機會的,你要在自己創造機會的同時,自己獨立完成得分。從開球、過渡、創造機會到得分,全部要由自己完成。所以它很強調運動員要少犯錯誤,更強調運動員的綜合能力。因為犯的錯誤越多,綜合能力越差,相當于給對方創造了大量的進攻機會。
同樣的道理在身體機能上也表現得很明顯。有人喝涼水都胖,但是有人卻怎麼吃都吃不胖。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代謝病”。怎麼吃都吃不胖的人,就是那種食物轉化為能量的功能太弱。說明整個機體的功能在下降,營養進入消化系統,沒有辦法最大限度輸送到各個髒器。這就是能量轉化率太差。
所以,今天我們就是在讨論如何做好客戶轉化的問題,如何在銷售面談當中把前邊的優勢轉化為客戶投保。銷售面談顯然比競技比賽更加殘酷,為什麼這麼講?競技比賽有小組賽,再進入淘汰賽,有五局三勝或七局四勝,銷售面談有嗎?對于一個客戶而言,很多時候,一次發揮不佳,就導緻後面沒有機會了。你說還原市場的職場訓練重要不重要?
在整個銷售循環當中,最接近客戶轉化的環節就是促成了。客戶轉化有兩大要點需要倍加關注:第一,前邊的一切環節都是為促成在做準備;第二,為了不讓促成前功盡棄,要調整心理,運用技術,抓住機會。
這兩點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确實有難度。原因在于:第一,很難保證前邊的環節完全不出錯。怎麼做?各環節強化職場訓練,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失誤和錯誤。第二,訓練環節必須模拟市場原态,而不能像我所見到的訓練,一點難度都沒有就過關了。雖然市場原态會因時長限制、當事人性格、臨場發揮等各種不可控因素随時發生變化,很難100%模拟,但也好過毫無準備倉促應對。第三,強化意志訓練,學習促成技術,或留下“活話”,争取再訪。很多代理人身處現場,腦中總是一片空白,出門之後才後悔不已——遇到的問題都是曾經訓練過的啊。
剛剛講過,不論怎麼做職場訓練,都很難完全還原市場的原态。2013年美國拍了一部科幻電影《安德的遊戲》,片中為了還原實戰,做了大量的模拟訓練。片尾,上校把終極決戰說成是模拟訓練,最終人類取得勝利,戰勝蟲族。至于為什麼要“欺騙”指揮官安德?我想主要原因是,如果說成是終極決戰,安德也許會縮手縮腳、瞻前顧後、心态失衡,發揮不出自己應有的指揮水平。你看,安德其實具有指揮的能力,但是卻很難保證在真正大戰來時,仍然把指揮能力穩定發揮出來。
所以,促成在某種程度上一定是心理戰,是一種無法替代,必須由個人主導完成的心理戰,而技術也隻是在心理過關的前提下的正常發揮而已——敢講和會講,我們更強調“敢講”。
促成的底氣來自于“你不怕他不買”。可大部分代理人恰恰是十分懼怕——怕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報;怕“得罪”了客戶;怕完不成任務,過不了考核。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三種心理:
1、怕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報
老話講: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但壽險業,新話的邏輯是這樣的:一分耕耘,零分收獲,兩分耕耘,零分收獲……九分耕耘,零分收獲,十分耕耘,十二分收獲。新的邏輯強調了“持續性”,那是因為壽險的收獲總是有不同程度的滞後性。但它同時驗證了“量變形成質變”的原理。你又不是鐘點工,怎麼能夠要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呢?更甚者,要求一分耕耘,十分收獲——“咱能做點靠譜的夢嗎?”
2、怕“得罪”了客戶
“得罪”是指不近人情、有失尊重的促成,是帶有小瞧性質的促成,甚至是帶有一定的侮辱性質。如果這些你都沒有,就不存在得罪客戶一說。“有力度的促成”與“得罪”客戶有着本質的區别。
3、怕完不成任務,過不了考核
如果是這樣,大部分情況其實是代理人自己導緻的。月末、季末、競賽快結束前才在市場上露面,顯然是自己把自己逼到了那個份兒上,當然,那時你也隻有“逼”客戶,“加害”于客戶了。由于考核的壓力,直接把目标頂在客戶頭上,可很多客戶是不會那般“配合”你的。
當下客戶不買會怎樣?當月沒有收入,有收入壓力,有面子壓力,甚至有輿論壓力,當然會怕。相信我,每一個壽險人都經曆過這番掙紮,你不是唯一的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隻是你必須做心理調整。怎麼調整?
首先,解決第一個:你不能還按原有的工作節奏——不要隻在月末季末才“出洞”,那于事無補,噩夢還會重演。
其次,解決第二個:正确認識促成。如何認識?
①促成動作的不理想往往是一種複雜心理狀态在作祟。
你去商場買東西,商家問你要錢或你主動給商家錢,是很不正常的行為嗎?當然不是。原因在于,你并沒有認為促成動作換取了客戶美好的未來,你認為的是換取了你的好處,是"不勞而獲”。
②錢是客戶的,不是你的,屬于你的隻是責任。
這不是唱高調,你必須真這麼想。用“宣傳拜訪”取代日常的銷售拜訪,這絕不代表你不追求結果,而是你必須心理放松。一旦你緊張,客戶就會發現你是對他的錢有所圖。想一想,你自己“被銷售”的經曆,你爽嗎?你發現不了它真正的意圖嗎?一覽無餘,對吧!
③客戶和你,隻能有一方會主動,你認為會是客戶嗎?總得有個拿主意的人吧?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古人講:處事有疑,非智也;臨危不決,非勇也。優柔寡斷,對任何人都是性格中緻命的弱點。
④沒有促成,人生的一切都是随機和偶然。
想一想你是怎麼來的,促成的結果。
想一想你是怎麼沒的,促成的結果。
想想你所擁有的一切,促成的結果。
想想你所失去的一切,促成的結果。
水到渠成是促成,急功近利也是促成。選一下,最沒壓力的是哪一個?
⑤促成不成,并非無法換回。
未促成下來,至少讓你明白要在研究客戶身上下功夫,這是最正确的方向。說明你前邊犯錯了,掌握信息不完整是犯錯,根本不掌握信息更是大錯特錯。
⑥促成之後所得如是:增進信任的機會、提供服務的平台(使服務言之有物)、心安理得的收入、營銷理解的收獲、下次成功的信心。
稍微往前看一點,再往前看遠一點,眼前這點兒事兒,還那麼有壓力嗎?
最後,解決第三個:不要獨自促成,把一對一變成“二打一”。
找一個搭檔,你來助攻,他來完成臨門一腳。但一定要由你來掌握完整的信息,協助促成,不可以當甩手掌櫃。那樣,又變成了一對一,客戶更不買單,認得他是誰呀?但,這是長久之計嗎?不是。終歸你還得回到自身的成長上來。何況找一個搭檔,你更必須學會如何配合。這也是一種心态和技巧,同樣需要學習。
最終,我們再看一下,客戶轉化到底轉化的是什麼?
什麼意思?不就是把準客戶轉化成老客戶嗎?你說的沒錯,但也不全對。“轉化”二字,更多的是轉化過程。不是把客戶的錢轉化成你的錢,而是把客戶的錢(保費),轉化成他的保障;把他的當下轉化為未來。這才是客戶轉化的真谛。這個轉化過程其實是代理人的思維轉化過程。取決于代理人如何認識金錢,如何認識宣傳拜訪。當代理人持有掙錢的思維,骨子裡就是想把客戶的錢轉化為自己的收入;當代理人持有的是宣傳拜訪的思維,骨子裡就是把客戶的現在轉化為美好的未來。你看,一念之差,你對銷售的理解、對金錢的态度、對工作的認知,發生了天壤之别。這才是客戶真正能夠接受的,也更容易打開你創富的通道。
在自我的成長當中,你一定會有“浪費”機會的時候,隻要這種浪費不是白白浪費,隻要你反思和總結,這種浪費同樣是有價值的。我雖然是學文科的,但高考時我的語文分數并不高,甚至是給我拉低了分數的。大學時,我也并沒有專門研究寫作。但是寫的不好就不寫了嗎?你知道我有多少質量不高的文字和專題,是不配發表的嗎?更多人的幼稚來自于:以為一上手就應該做得很好——這既不符合哲學規律,也不符合成長規律。個人的成長轉化尚且需要時間,我們又怎能指望對客戶一次就轉化完成呢?
(歡迎關注[左上]頭條“祺道館的保險哲學”更多原創好文,并點贊[贊]、留言轉發[擊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