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魯迅先生的這句名言折磨了很多學者,其中所謂的深意多半是穿鑿附會的。
然而,漢武帝作為時代的弄潮兒,确實是中國曆史上較早享用棗子的人,他不僅自己吃,還把棗子當做貢品獻給西王母,希望可以獲得她的歡心,滿足自己長生不老的願望。
《漢武帝内傳》中,将這一事件成為“玉門之棗”,可見當時在中國的西部地區就已經有棗這一種果實了。
魯迅先生的名言,曆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當然,漢武帝并不是最早享用棗子的人,第一個享用棗子的人據說是黃帝軒轅,這種水果在古代曆來帶有神異的色彩。
《廣志》“西王母棗,三月成熟,在衆果之先”,表明棗子在當時是一種珍貴的水果,地位相當于今天的車厘子。
棗子與西王母的故事最早見于《尹喜内傳》,相傳老子與尹喜當年與西王母會見,三人共食“玉文之棗”。
在諸多的昆侖神話當中,棗子是作為一種帶有神奇傳說的珍稀水果,吃了是可以成仙的。
棗這種食物,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内是神仙之果
漢武帝能夠嘗到這種水果,和他的一大創舉有着很大的關系,那就是“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原本是漢武帝為了抗擊匈奴而制定的長期戰略,但是在實際的實踐過程中,為中國的經濟、人文乃至飲食文化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棗子顯然是這絲綢之路的産物,這一帶有明顯神話色彩的西部果實,開始走出了浩瀚沙漠,進入中國的北方。
漢武帝之後,棗子走出了帝王之家,開始在下層平民中間流行,西王母的貢品流傳到了人間。
昆侖山的諸多神話,都離不開西王母和棗
《神異經》裡面描述的上林苑之棗,到了東晉之時,已經開始大規模種植,而且品種有了很大的改變。
“北方荒中”的棗樹,開始來到了華北。
《洛陽伽藍記》中的棗樹開始在“景陽山上”種植,并且出現了大面積的果園,是當時洛陽的奇觀。
而到了唐代的《酉陽雜俎》,江蘇太倉有西華林,專門種植這一植物,秦漢之時被中原地區的人們視為“仙果”的棗子,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不再是專供神仙和帝王。
漢武帝在晚年,心心念念的是長生不老
《傳燈錄》記述的五祖,就給予六祖棗子以作為信物,可見棗子已經走入了平民之中,成為了日常的食品。
《水浒傳》描述的時代是宋朝,裡面的英雄好漢們經常拿這一水果來下酒,即便是荒野山村都随處可見棗子的蹤迹。
棗子在此時也逐漸脫離了神異的色彩,被民間的煙火氣息所沾染。
《西廂記》裡面有描寫了崔莺莺以三顆棗子暗示張生“三更時分早些來”,而民間的婚嫁更是把棗子列為了必不可少之物,寓意“早生貴子”。
棗和花生、桂圓、蓮子一樣,被民間賦予了美好的寓意
西王母的貢品在《本草綱目》中徹徹底底被拿來研究,它不再有任何神奇之處,隻是一種尋常之物,吃了也不能飛升成仙。
清代詩人中,多有記述農戶打棗的場面,矯健農婦帶着兒童在棗樹下打棗,一顆顆飽滿渾圓的紅色果實落入衣兜,是很多人童年的美好回憶。
雖然北方仍舊是棗子的最佳種植地,但是南方農村家家戶戶幾乎也有種植,隻是沒有形成北方那樣大面積的果園和完備的産業鍊,僅僅作為節令果子來給日常生活增添色彩。
小時候的回憶,打棗
從黃帝到漢武帝,再從漢武帝到唐太宗,而後是宋、元、明、清,直到魯迅先生所在的紹興,棗子陪伴着中國人走過了3000多年的歲月,它不僅是一種水果,更是中華文明的見證者。
曆來大荒之年,棗子在農村都會扮演重要的角色,豐富的營養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甘甜可口的棗子,正像中國人一樣,有着神奇的傳說而又适應環境,一代又一代地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樸實而又堅忍不拔。
上古的先民們要以為它是神仙的貢品,也就不足為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