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克裡斯蒂是世界公認的推理小說大宗師,她創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懸疑推理作品,例如《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上的慘案》、《三幕悲劇》、《無人生還》等;而這些小說改編的話劇、廣播劇、電影和電視劇等,同樣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這本寫于1934年的《東方快車謀殺案》,迄今為止已經是第五次被搬上熒幕了。1974年版本的導演是西德尼·呂美特,主演則是阿爾伯特·芬尼、勞倫·白考爾、馬丁·鮑爾薩姆、英格麗·褒曼等;2001版的導演是卡爾·申克爾,阿爾弗雷德·莫裡納主演;2010年版本的九十分鐘單元劇則是菲利普·馬丁指導,大衛·蘇切特,和傑西卡·查斯坦等主演的;而2015年日本迷你劇,是由河野圭太導演的,二宮和也、松島菜菜子等出演。
從上述這系列版本中我們看到,要翻拍阿加莎的小說,群星閃閃是最必須的姿勢。
1974年拍攝的電影無論是從場景的表現手法上,還是畫面的呈現角度都偏重于舞台劇形式;而衆位巨星在壓抑驚悚的劇情氣氛下表演堪稱教科書,最終這部投資200萬美元的電影在北美拿下2763萬美元的票房,更是在第47屆奧斯卡上拿下六項提名獎,已經年近花甲的英格麗·褒曼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
2001版本因為将背景等改動較大,為不少原著黨所诟病;2010年版本則是大衛·蘇切特出演的大偵探波洛中的一集,案件推進錯落有緻,線索交疊層次分明,借由主人公“波洛”的人物内心交戰,對該劇的本質進行探讨:在現實犯罪面前,法律的公正性天平該怎麼平衡?是對正義之名的犯罪進行寬恕,還是對于犯罪事件本身屬性進行定論?
這裡涉及到法律和道德、人性,以及法外寬恕的問題,這些問題從“正義”這個詞語出現之初就讓人無解,而該劇放大了這種矛盾和沖突,最終形成了《東方快車謀殺案》的魅力核心之所在。相較于1974年版本強烈的舞台劇風格,2010年的版本倒是更通俗易懂。
掰完了這部劇的前世,輪到2017年版本的了!毫不意外,參與人員全都是好萊塢一線明星。
剛在諾蘭的《敦刻爾克》上演完指揮官的肯尼思·布拉納,這次直接力捧自己做了男一号波洛。不過人家倒也是實力派,不但執導過衆多的莎翁戲劇和電影,還指導過《雷神》、《一觸即發》等作品。
在對這部劇的執導中,肯尼思·布拉納順應了當下人們的觀影習慣,加重了娛樂元素,将靈魂人物波洛的特點進行無限放大,例如他的小胡子和強迫症。
雖然對于他的強迫症強調其實是有着更深層的含義,有利于後來電影主題關于“正義”、“平衡感”進行深一步挖掘,将事件本身對于人物的影響更為深刻的表現出來,并且在電影的最後,借助于類似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構圖形式,以波洛的壓倒性控訴将案件做了審判,但是在整個劇情的張力上,由于過度強調波洛的神探以至于弱化了該劇真正的内涵,缺乏2010年版本最後的深度。
不過電影的視覺效果絕對是上乘之作。在強調實景拍攝的基礎上,鏡頭的縱深感加重了封閉車廂的壓抑;以波洛的視角觀察人物出場時狀态,則或明或暗的為人物角色掩于表面之下的命運走向埋下伏筆。
當謀殺出現後,即使已經确定了死者的身份是個十惡不赦的惡棍,但是偶爾閃回的黑白畫面和凄涼的鋼琴曲,卻更加重了電影悲傷的氣氛。
曆史上這列豪華列車是在1883年開始投入使用,起點是法國巴黎,終點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直到1977年因為某些原因才停止使用。東方快車當時主要運送的客人非富即貴,自然裡面設施極盡奢侈之能事。
而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為了拍攝這部電影,還真金白銀地打造了一列東方快車!車内的裝飾也嚴格複原當年東方快車的奢華配置,不論是一個把手,還是一個餐盤、床鋪都竭盡所能的還原,不計成本到了極緻。而拍攝火車在雪山脫軌,就真的直接簡單粗暴的把火車弄了脫軌……
影片的其他人,是已經重回顔值巅峰的“傑克船長”約翰尼·德普、獲得兩次奧斯卡最佳女主提名的貓女”米歇爾·菲弗、《星球大戰:原力覺醒》裡的黛西·雷得利、《007》裡的朱迪·丹奇、以及《加勒比海盜4》裡的西班牙野玫瑰佩妮洛普·克魯茲、《布達佩斯大飯店》裡的威廉·達福、英國皇家芭蕾舞團首席舞者謝爾蓋·普諾甯、獲得兩次艾美獎的德裡克·雅各比等。
雖然平均下來每個人的戲份都不多,德普更是才沒有出現多少鏡頭,就可憐兮兮的躺在床上,胸口刺了12刀……但是,能讓這麼多的明星不計戲份多少,願意出演這部電影,想來最大原因就是:這是阿加莎寫的《東方快車謀殺案》!
不過也正因為原著如此巨大的号召力,這部電影在如何能将一部早就被透的鞋底都不剩的推理偵探電影拍出新意,同時還要有别于之前的四個版本,以及不能讓原著黨們太過于反感這些方面,确實是做出了非常誠懇的努力。
在影片的結尾,波洛即将奔赴尼羅河,或許不久,我們就能看到《尼羅河上的慘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