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是三國時期比較傳奇性的一個人物,無論是文學作品《三國演義》還是史學著作《三國志》中,都對陸遜有着極高的評價的。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隻給諸葛亮和陸遜兩位大臣單獨立過傳,可見,陳壽認為陸遜的政治地位完全可以與諸葛亮相提并論。
然而讓人想不到的是,這樣一位出色的人物,在晚年的時候卻被孫權派使者幾次前去責問,最終使得陸遜氣憤而死,可以說,陸遜的死是一次嚴重的政治悲劇,那麼這個悲劇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陸遜作為“世江東大族”的身份地位江東陸氏一直在江東有着重大的影響力,這就導緻孫權對陸遜抱有天然的隔閡,東漢末期陸遜“随從祖廬江太守康在官“,陸遜的從祖陸康的廬江太守的勢力應該還是很大的,當時陸康還有能力與袁術一較高低,袁術為了征服陸康,派遣當時投靠袁術的孫策前去攻打廬江,陸康不敵,陸氏 “宗族百餘人 , 遭離饑厄 , 死者将半 ”。
在這場軍事對抗中,陸遜不過十幾歲,如果不是事先被安排回到了家鄉吳郡,估計也會受到波及。
盡管陸康在廬江之戰中,被孫策打的體無完膚,但是并未徹底剿滅陸氏宗族,陸氏宗族本身就以吳郡為根基,陸康死後,陸康的少子陸績成為宗族首領。
陸績作為陸康的兒子,與後來入主東吳的損失政權并不親密。
孫權家族雖然坐鎮江東三代,實際上掩飾不了孫氏家族沒有根基的事實。
這就是東漢時期的社會,門閥勢力比想象的還要厲害,袁紹四世三公,所以,人家就能一呼百應,曹操、劉備、孫堅是白手起家,就要費很大精力去創業,據說孫堅當初單槍匹馬的去幹倒一群水賊,他要是有兵,至于一個人去打嗎!
孫策為了獲得江東士族的支持,對陸氏采取聯合的态度,所以,在孫策時代,陸孫之間的關系很微妙。
陸遜作為陸績的侄子,在宗族内本來是沒有多少地位的,但是因為沒有背景,反而積極與孫氏集團聯合,這使得陸遜一方面得到孫氏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得到陸氏家族内部親孫派人士的支持,使得陸遜成為陸氏家族的實際領導者。
等到孫權執掌東吳政權的時候,更加意識到,聯合江東豪族的必要性,為了拉攏陸遜,孫權還将孫策的一個女兒嫁給了陸遜。
由此可見,孫權與陸遜的聯合其實之間的關系一直很微妙,裡面有着很多利益方面的交換。
陸遜在東吳政權崛起過程中立下的功勞在陸遜與孫氏家族聯姻之後,使得陸遜能夠名正言順的參與到江東政權的建設中來。
陸遜在早期對東吳政權的影響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在讨伐山越的過程中,穩定了東吳政權的形勢,另一方面是在荊州之戰中,輔助呂蒙取得重大的勝利。
然而對于陸遜來說,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那就是孫權所倚重的心腹大将呂蒙意外去世,呂蒙的死對孫權打擊很大,我們小學的教科書中有一篇“孫權勸學”,就是将孫權對呂蒙的培養。
在呂蒙去世的時候,《三國志》中描寫孫權:“時權哀痛甚 , 為之降損 ”。
緊接着,荊州之戰不久,劉備就發動了夷陵之戰,這場戰役對東吳的威脅是十分巨大的,稍有不慎,必将滿盤皆輸,然而此時東吳的處境卻十分尴尬,周瑜、魯肅、呂蒙這樣能夠威望高的人相繼去世。
在這樣的情況下,孫權任用陸遜執掌大局,頗有些意味。
東吳面對的敵人不是别人,而是早已成名在外的劉備,蜀漢又是打着替關羽複仇的旗号,可謂來勢洶洶,孫權任用陸遜,顯然是有點不得已而為之。
然而更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陸遜卻把握戰機,極大的重創了劉備,夷陵之戰被稱為三國時期繼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後的第三次大戰,影響力相當巨大,陸遜建立的功勞必然是:“及至破備 , 計多出遜 , 諸将乃服 ”。
通過荊州之戰、夷陵之戰兩場戰役,陸遜均重創蜀漢,使得蜀漢政權再也沒有膽量打東吳的主意。
陸遜随後被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後來在石亭之戰,又打敗曹休,這樣的功績在三國時期,即使是人人都吹的諸葛亮也是沒有的。
可以說,陸遜在東吳政權中的地位,已經是僅次于孫權。
總結來說,陸遜在東吳政權的崛起過程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地位,重創蜀漢,抵禦曹魏,陸遜作為東吳的社稷之臣,最後卻被孫權責問而死,顯然是有些讓人難以置信的。
參與到争儲風波當中,遭到孫權的猜忌孫權逼死陸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陸遜參與到了東吳政權的最高權力的鬥争當中去了,孫權晚年的時候,東吳政權出現黨争,孫權縱容魯王孫霸,使其享受和太子一樣的地位,緻使魯王也想争奪皇位。
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為了争奪皇儲互相傾軋,孫權秉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緩解兩個人的矛盾,然而魯王孫霸卻并不想就此收手,不搞事情的話就徹底失去了儲君的争奪權,陸遜雖然表面上說要站在客觀中立的立場,實際上陸遜還是站在太子一邊的。
駐紮在荊州的陸遜上疏要求回到都城,當面“論适庶之分,以匡得失”。陸遜此言一出,明顯是增加了太子一方的聲威,支持太子的大臣借機紛紛上疏要求皇帝明确嫡庶之分,實際上就是要打壓魯王孫霸。
陸遜當時在朝中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孫權因此感到很為難。最終咬咬牙,拒絕了陸遜的上疏,這被魯王看來是一種信号,一種想要廢太子,而立自己的信号。
随後魯王聯合楊竺,開始展開争儲的鬥争,當時楊竺公開诋毀陸遜,羅列其二十條罪狀,并且聲稱其與太子結黨營私。
随後孫權就開戰了對陸遜的懲罰,先是将陸遜的嫡系,以及太子的近臣全部流放,并且派内侍多次去責問陸遜,陸遜氣憤不過,不久去世。
其實,這種大臣參與到皇儲中的例子,在三國時期并不少見,其下場都不太好,最有名的當屬曹魏名士楊修就因為參與了曹丕和曹植争儲,結果被曹操處死。
陸遜位高權重,功高震主,遭到孫權的忌憚其實前面所說陸遜參與到皇儲之争,也并非根本性的原因,隻能算作是直接性的誘發因素,真正導緻陸遜其人政治悲劇的,是本文上面前兩段内容,那就是陸遜位高權重,而又功高震主。
陸遜的作為江東大族,與孫權之間的關系本來就十分複雜,一方面孫權希望借助江東大族來幫助他,因此不斷拉攏陸遜,不斷擡高陸遜的地位;另一方面,江東大族與孫氏政權并非同氣連枝,也有着根本利益的沖突,孫權想要建立大一統的政權也好,想要固守江東也好,加強中央集權都是必經之路,這對江東大族來說,簡直就是滅頂之災。
雙方一開始的合作是相互利用的利益關系,在面對共同的敵人時,東吳政權還能保持團結,一旦沒有戰争,内部就會出現傾軋,陸遜作為江東大族的代表性人物,在江東大族内有着舉足若輕的影響力,這是孫權所忌憚的。
在孫權一點點老去,政權能否平穩過渡,對孫權來說也是一種擔憂。
本來就已經有着江東大族的背景,陸遜還能屢屢創造功績,無論是對内統治,還是對外軍事,陸遜都是全能型的人物,并且是東吳第一重臣,文化素養高,智商在線,尤其是陸遜隻做對的事情。
陸遜的身份、地位、智商、功勞,在晚年的孫權眼裡都是一種随時可能取代孫氏家族在東吳地位的人物形象,對于陸遜,他不能不防。
去年張藝謀拍了個叫《影》的爛片,說點大話,縱橫寫文章最擅長的就是根據影視來講曆史,分析劇情也不是什麼問題,然而這部《影》當真是讓人看着雲來霧繞的,不知所雲。
但是故事背景基本就是東吳孫權奪荊州這一段,裡面的主公應該是孫權,都督應該是呂蒙,反正就是權鬥,東吳當時的政治生态大概也就這個德性。
作為孫策的女婿,也是孫權極為提防的對象孫權早期為了拉攏孫策,曾經以孫策的女兒與陸遜聯姻,然而這個聯姻卻最終未陸遜的人物悲劇埋下了不好種子。
我們都知道,孫氏家族在東吳的政權,是兩代創業,孫權的權力并非得自父親孫堅,而是兄長孫策,孫策被刺殺後,因為兒子還小,就将政權傳給了孫權。尴尬的是,孫策還有兒子,孫權在稱帝後,對孫策的兒子十分提防。
《三國志》中寫道:“且割據江東 , 策之基兆也 , 而權尊崇未至 , 子止侯爵 , 于義儉矣。“最後孫權給孫策的兒子封的僅僅是侯爵,連個王爺都沒給分,可見孫權是有多小氣。
實際上,孫權對孫策的兒子不止是小氣,還經常性的打壓,孫權長子去世的時候,很多孫策的舊部将懷念孫策,因此暗地裡支持孫策的兒子孫紹。
孫紹的存在,對孫權來說也是一種極其尴尬的存在,本來孫權有可能是想利用孫紹來促進與孫策舊将之間的關系,然而此舉也導緻孫紹擁有一定的威望。
結果我們看到,“紹卒, 子奉嗣。孫皓時,訛言謂奉當立 ,誅死 ”。孫策的孫子不過是被傳言有篡位的可能,結果就被殺了。
從這一點來說,陸遜作為孫策的女婿,自然讓好猜忌的孫權生疑。
假如孫權在的話,或許還能鎮住陸遜,假如孫權一走,江東都沒有人能夠鎮得住陸遜,在臨死之前帶走陸遜,也算是一種為政權平穩過渡不得不做出的一些犧牲。
把障礙留給兒子去解決的皇帝,其實都不是對兒子負責的皇帝,自己能動手的事情,就不要讓兒子去挨罵了,比如乾隆留和珅,壓根就不應該的事情。
總結:可以說,陸遜這樣一個對東吳的江山社稷都起到重要性的人物,為東吳的發展做出如此貢獻,最後卻被責問而死,顯然是有着極大的悲劇成分的。
這裡面除了陸遜的因為外,也有孫權昏庸無道的一面,孫權晚年 “及其老也,賢臣死亡略盡”大概也就是這種情況吧!
不管是對誰都有一種猜忌,不放心,假如孫權能夠更好的處理東吳内部之間的關系,相信陸遜的結局絕不至于這麼悲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