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字裕之,号遺山。1190年(金章宗明昌元年,南宋光宗紹熙元年)出生于現今的山西省忻州市韓岩村,1257年(蒙古蒙哥汗七年,南宋理宗寶佑五年)在今河北省獲鹿縣的寓舍病亡。
元好問逝世後,他的門生郝經用馬車将其靈樞運回故鄉,葬于元家墳。1282年,他的門生魏初和姜彧遵從老師生前所囑,立了三尺高的墓碑,上刻“詩人元遺山之基”。
元好問是北金、南宋、蒙元三朝交叉之際的偉大文學家,傑出的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
姓元元好問所屬的元氏,追本溯源是出自鮮卑族的拓跋氏,是軒轅黃帝的後裔。《北史·魏紀》雲“:魏之先出自黃帝軒轅氏,黃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子受封北國,有大鮮卑山(今大興安嶺),因以為号。其後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
關于魏,後人為了與三國時期的曹魏有所區分,史稱後魏、拓跋魏、北魏、元魏。北魏始于晉太元十一年(386年)。這一年拓跋珪稱代王,改元登國,都樂盛(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改稱魏。396年魏主拓跋珪建天子旌旗,改元皇始,進取中原,破燕并州。398年六月定國号為魏,七月遷都平城(山西大同市),十二月即帝位,改元天興。北魏曆道武帝珪、明元帝嗣、太武帝焘、文成帝浚、獻文帝弘,至孝文帝拓跋宏親自執政後,傾慕漢族文明,推行漢化政策,進行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的改革,493年宣布遷都洛陽大計,494年诏禁士民胡服,495年诏禁在朝廷工作的三十歲以下的人講鮮卑語,并修孔子墓,建少林寺,496年诏令鮮卑諸姓一律改成漢姓,取《周易》“元者萬善之始”意,改皇族姓氏拓跋為“元”。這就是史稱元魏和元好問姓氏的由來。
可見《金史・文藝傳》和郝經《遺山先生墓銘》說元好問“系出拓跋魏”是有依據的。元好問自己也是确認的,他的《台山雜詠十六首》其六雲:“山上離宮魏故基,黃金佛閣到今疑。異時人讀《清涼傳》,應記諸孫賦《黍離》。”元好問的詩友也是這樣認可的,他的同齡人、蒙古中書令耶律楚材《太原元大舉韻》雲:“魏帝兒孫氣似龍,而今漂泊困塵中。君遊泉石初無悶,我秉鈎衡未有功。元氏從來多慷慨,并門自古出英雄。李唐名相沙堤在,好與微之繼舊風。”(《湛然居土文集》卷十四)。馮壁《同裕之再過會善有懷希顔》雲“:寺元魏離宮,十日來凡兩。……今同魏諸孫,再到風煙上。”(《元好問全集》卷第五十一)
名好問,字裕之元好問是元德明的第三子,元德明是位未及第的儒生、詩人,給兒子們命名定字都依據儒家經典。長子名好古,字敏之,是據《論語・述而篇》的“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次子名好謙,字益之,是據《書・大禹谟》的“滿招損,謙受益”和《易・謙卦》的“天道虧盈而益謙”。元好問的名和字,是依據《書·仲虺之诰》“好問則裕,自用則小”的前一句叫的,其意是人能勤學好問就會擁有廣博的知識财富。元好問的一生實踐着他的名字的含義,沒有辜負生父的一片苦衷。大概他的生父和養父(即叔父元格),從他幼年時代就用其名字的來曆、意義常常教導他吧。
遺山本是現今山西省定襄縣城東北十五裡神山村的一座小山名,也叫“神山”。民間傳說是二郎神擔山時所遺留的一石頭,因而平地孤聳。山頂有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所建佛寺,金章宗泰和八年(1208)重修時,“興建山房十餘所,以備讀書者居”。元好問曾在21歲至27歲之間讀書于此,晚年歸鄉後亦寓居于此。因而,蒙古“至元十年(1273),有神峰居士元邦固、緻仕進士元文廣者,輸材重修畢,置一聯于山門曰:‘古刹推頭處,遺山自一峰’。又豎碑于留月軒内,其文曰‘元遺山先生讀書處’。”(《雲溪雜錄》)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定襄知縣唐世厚将山頂尊經閣之左庑三楹擴建為遺山祠,并置“元遺山先生祠”“中州文獻”二匾于其上。上述遺山山頂的建築遺址殘迹以及石碑石聯至今尚存,定襄縣文化局保存着清代繪制的彩色圖景精美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