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5000多年綿延不斷、經久不衰,在長期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質,這是我們區别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鑄就了中華民族博采衆長的文化自信。
十句古詩詞名句,看看中國人民是如何看待國家、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語出清代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自己的生與死,都由國家的利益來決定,國家需要我死,我絕不苟且地活着,國家需要我活着,即使有想死的心,也要堅持活下去,又豈能趨福避禍。千百年來,正是這種精神,激勵着人們舍家為國,赴湯蹈火,這或許也正是那些馳援武漢的勇士們内心的真實寫照吧!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語出宋代蘇轼《浣溪沙》,流水自西向東,就如同人的青春一去不複返,都是自然的一般規律。中國人自古就有老當益壯不服老,散發餘熱的精神。終南山院士雖86歲高齡,但身體仍保持着年輕的狀态,在抗擊疫情的戰役中,如年輕人一樣身先士卒。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歎複坐愁語出南朝鮑照《拟行路難》。中國人現在很少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這千年的文化傳統已經化為一種使命感存在于我們的血液中,我們努力學習,活動老學到老,不斷地提升自身修養;我們拼命地工作,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從來都是任勞任怨,克服困難不斷前行,不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命(使命感)麼!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語出宋代文天祥《過零丁洋》。中國人不怕死,但是又特别在意身後留名,所以你會看到電視劇中那麼多大臣冒着砍頭的風險也要直言進谏。雖然中國社會崇尚集體主義精神,但關鍵時刻總會有那麼些個成仁取義的英雄主義人物出現。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語出唐代李白《行路難》。“會有時”說的是要心存希望,但僅僅是心存希望還不行,還要卧薪嘗膽,積蓄力量。中國人雖然沒有統一的宗教信仰,但你能說上面的那些話不是每個人的精神信仰嗎?正是因為文化的多元性,文化的柔韌性,在絕望中心存希望,才令中華民族在種種磨難中不斷地浴火重生啊!
【唐】王昌齡《從軍行》: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宋】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唐】黃蘖禅師《上堂開示頌》: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
【唐】李賀《南園》:男兒何不帶吳鈎,收取關山五十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