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最近記錄?BBC,終于走了,仿佛一隻蒼蠅終于飛回了它的糞堆,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bbc最近記錄?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bbc最近記錄
BBC,終于走了,仿佛一隻蒼蠅終于飛回了它的糞堆。
這家自诩西方世界文化旗手的媒體,發布了聲明,繼續标榜自己——
“世界上最受信賴的國際新聞廣播機構,在世界各地采訪的故事都是秉持公平、不偏不倚、無所畏懼也沒有偏袒。”
英國外交大臣拉布又在推特上抹黑說:“這是無法接受地剝奪新聞自由”。
不改BBC一貫的“正義感說辭”,全然不提此前英國吊銷中國國際電視台(CGTN)的執照。
我撕開BBC道貌岸然的遮羞布,看到下面密密麻麻寫着兩個大字:
雙标。
今兒,我們揭開BBC的前世今生,一窺這個雙标的文化旗手,和新聞自由的大旗之下,所集散的西方文化糟粕。
BBC的全稱是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翻譯過來是英國廣播公司。
它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922年,見證了大英帝國最後的輝煌和不可遏制的衰落。
BBC的第一滴血來自英國财團,它自誕生,便帶着資本家的意志,和老朽的資本主義精神。
BBC最初是一家廣播電台,在它進入電台行業之前,英國已經有不少私人公司在經營廣播。
但在1919年,由于收到很多軍隊對“過多廣播而幹擾軍事通訊”的投訴,郵政局停止發出牌照,直接影響了電台行業資本的利益。
一個由無線電收音機制造商組成的委員會,遊說英國政府,最終建立了英國廣播有限公司。
這家公司背後,便是包括馬可尼、英國通用電氣公司、英國湯姆森-休斯敦等财團出資。它從娘胎裡,就必然代表資本家的利益。
1922年11月14日,BBC的第一個電台開始在倫敦廣播,随後,逐漸覆蓋到全英國。
很快,資本家意識到了BBC巨大的輿論價值,并将之作為巨大的資源:
他們将BBC作為權力敲門磚,獻給英國皇室。
1927年,BBC獲得皇家特許狀,算是主動被英國政府招安。BBC内部,建立了理事會,負責公司的運作,而理事會成員由政府任命,每人任期4年。
說白了,BBC從民營企業,改組成了提供公共廣播的非營利機構,便于理解,可以當作是英國的事業單位。
自此,BBC正式成為了英國乃至西方世界的文化喉舌。
1932年“BBC帝國服務”開播,BBC開始面向英國本土以外地區,進行廣播。
1936年,BBC開始提供電視服務,是世界上第一家電視台。
到二戰結束時,BBC已經以英語、阿拉伯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7種語言向全世界廣播。
從曆史沿革上看,BBC天然帶有資本意志和英國國家利益訴求。
從文化的角度來說,BBC作為英國最大媒體,是西方世界的文化旗手,也是西方文化傳播的集散地。
諸如西式自由、西式民主等西方價值,都是經由BBC,傳播至全球。在冷戰時期,BBC更是在文化交鋒的前沿陣地。
蘇聯和美國的意識形态之争,延伸到傳播領域,其實就是社會主義文化和資本主義文化的文化交鋒。
BBC是西方世界火力最強的炮彈之一。
在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BBC成了西方文化的功臣,甚至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化集散地。它大舉開啟全球新聞服務電視頻道,無底線地使用傳播技巧,把西方文化的糟粕,美化成人類共有價值。
這種無底線,就是虛構新聞。
面向世界的BBC,所講的新聞卻相當不客觀。根本原因是它們的經費,掐在英國政府手裡。
BBC受媒體事務主管大臣的監管,其營運資金主要來自于英國國民所繳納的電視牌照費。
什麼是電視拍照費呢?英國的每個家庭或企業,都必須購買一年期的電視執照相當于納稅來給BBC提供經費,而這個費用,由政府厘定。BBC還獲得來自英國政府的特别撥款:例如BBC全球服務的部分經費就來自英國外交部。
以2003年為例,BBC的執照費收入為26.59億英鎊,另有政府撥款2.01億英鎊,構成了BBC收入的八成。
客觀地說,我們并不排斥BBC作為英國官媒吹噓英國。作為英國官媒,它應當為英國說話,這是立場使然,但是,明明是官媒,實在沒必要僞裝成一家私人公司。
再者,怎麼美化英國或西方文化都可以,但是打着新聞真實的虛假旗号、抹黑他國,完全是為了立場捏造現實,就坐視了一個每日小人行徑的僞君子身份了。
親賢人,遠小人,這是中國古訓。對于小人,我們下逐客令遠離之,實在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