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啥,覺得《浪姐3》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人,可以去看《桃花塢》第2季。
簡直讓人夢回《花少》房車一夜。
開播第二天就上了熱搜,其中,“桃花塢尴尬九分鐘-文字轉述”更是高居熱搜榜第二。
今天罵宋丹丹作為前輩倚老賣老:
非要開晚會跳集體舞,前腳剛說不強迫,後腳一直安排這個表演唱歌、安排那個表演跳舞。
像極了領導逼迫員工團建的樣子
明天罵“以李雪琴為代表”的後輩是陰陽人:
語焉不詳、捉摸不定,各種和稀泥打圓場,在領導面前陪笑臉,然後私下抱怨領導一意孤行。
又或像辣目洋子這種維護“統治階級”的“員工”,即便有不滿,但也倒向長輩陣營。
倒不如像王傳君這樣直接提出來拒絕,用誠懇的态度把問題往自己身上推。
宋丹丹還點贊了王傳君“有話直說,直接駁回領導提議”的微博,這操作真是意味深長。
叔發現,大家特别能get這種社交場合、社交群像類話題,狠狠代入、狠狠共情。
我之前也聊過很多社交美學類内容。
比如《桃花塢》第一季裡,滿嘴“寶貝”的社牛蘇芒。
比如分不清到底是精明還是傻大姐的孟子義。
對了,第一季像女王般喜歡走在衆人前面,坐在C位的孟姐,到了第二季,尤其是在宋丹丹的襯托下,都顯得可愛了幾分。很多網友表示《桃花塢》不能沒有孟子義,從此黑轉粉。
比如一屁股擠走張慧雯,自己抱着李冰冰脖子拍照的來事兒小天才周也。
而這次,從第一期9分鐘就開始水深火熱的《桃花塢2》,讓我們看到了中老年人和年輕人的社交審美生态,究竟存在多大的差異。
《浪姐3》裡那英、甯靜、于文文也出現過類似情況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件事。
01
中老年人vs年輕人的社交審美差異
1、中老年人的社交審美生态——集體化
沒錯,中老年人的社交關鍵詞就是集體化。
即使一些中老年人已經适應現在的社會,一個人旅遊、一個人吃飯,但大部分中老年人還是喜歡有人引領的集體生活。
一方面,是集體化的社交模式。
中老年人喜歡抱團、喜歡紮堆。
從小到大,你應該也會在公園、廣場、小區健身器械等場合,看到中老年人紮堆聊天、下棋、帶孩子、跳廣場舞…就連上老年大學,他們也喜歡一起報名、一起學習。
逢年過節,中老年人喜歡搞熱熱鬧鬧的活動、聚餐、聯誼會、文藝彙演。
氧叔現在還記得,小時候總被奶奶帶去老年活動中心,表演歌頌祖國詩朗誦。
他們還喜歡三五成群組團旅行,用整齊統一的姿勢、手勢、隊形拍團體照;
圖源小飛718
喜歡結伴兒旅遊,結伴兒跳廣場舞,結伴兒唱歌...
組團去超市搶打折菜,組團去美國抄底黃金、組團去日韓抄底房子。
組團爬樹枝,将臉擠進花和樹枝間拍照。
另一方面,是集體化的審美取向:
墨鏡、陽傘、帽子、絲巾...中老年人的審美高度統一,向她們以為的大衆審美看齊,統一化美學标準。
絲巾作為擺拍道具,姿勢也是統一的,大多做展翅飛翔狀。
中老年人的走秀也與一般秀場不同,模特們身穿的旗袍/洋裝,在款式和花色上也高度統一。
材質、做工、潮流、設計、時尚感靠後,最主要的就是整齊劃一,看起來是鐵闆一塊的團體。
中老年人秀場:統一、統一、統一
一般秀場:設計、設計、設計
而年輕人的社交審美與之相反,他們的社交關鍵詞是個體化,為美的诠釋提供了更多範式。
2、年輕人的社交審美生态——個體化
當然了,年輕人也會被大潮流的吸引,比如一些淘寶爆款、一字眉、網紅臉、純欲風的批量生産。
但在潮水褪去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便會尋找并踐行自己的審美标準,可能不大衆、不通俗,卻很獨特。
一方面,是個體化的社交模式:
現在的年輕人,拒絕團建、聚會;
不喜歡通過組局來搞關系、獲取人脈,抵制酒桌文化;
不喜歡走親戚、不喜歡過年、不喜歡參加同學會。
反而喜歡一個人吃火鍋、一個人看演唱會、一個人看病,一個人旅遊...
喜歡單身,恐婚恐育。
兩三好友即可,維持人際關系會感到心累。
喜歡獨居,不允許别人打亂自己的生活節奏、打亂自己的日常習慣,和人住還不如養狗。
種種迹象都在表明,年輕人似乎做好了孤獨終老的覺悟。
另一方面,是個體化的審美取向:
現在的年輕人标新立異、渴望獨特。
原則上奉行圈子不同不必強融,從而也衍生出各種圈層鄙視鍊。
比如亞逼鄙視鍊,紋身唇釘拉鍊褲的滾圈人士,瞧不上破洞褲漁夫帽十字架項鍊的低配亞逼。
在TikTok上大火的e-boy
純欲鄙視鍊,辣妹款純欲,鄙視好嫁風純欲。
在審美品味上,鄙視商業化叫座的作品,熱衷于細化音樂、繪畫、舞蹈等藝術分類。
追求小衆、亞文化标簽,各類審美喜好圈地自萌。
這樣看來,個性化的社交審美,與集體化的社交審美之間存在矛盾也算正常。
你們從小到大,肯定也經曆過和爸媽、爺奶的審美相悖的情況。
比如女孩喜歡在額前留幾縷碎發,媽媽就喜歡你梳大光明...
比如家裡大紅大綠的花床單、民族風的窗簾...
而人是懸挂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在互相看不順眼的背後,是個性化時代與集體化時代的激烈碰撞。
02
社交審美背後的時代痕迹
現在的中老年人,大約出生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成長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時代造就了他們習慣參加集體生活,從小家庭都是兄弟姐妹一堆,生活在人來人往的家屬院,工作國營單位什麼都管都紮堆,人人之間沒有距離隐私可言。
所以他們需要和集體深度接觸,需要參加集體活動,需要在集體中尋找價值感、存在感和安全感。
像是中老年熱衷的集體活動,比如廣場舞,其根源就是特殊曆史時期的忠字舞,這是一種表達對領導人忠誠和熱愛的舞蹈。
各種文藝彙演的前身,也是五六十年代的文藝團和樣闆戲。
而中老年人的審美啟蒙,大家都知道,那就是風靡全國的美人挂曆。畫上的漂亮姑娘們都裝點了絲巾、蝙蝠衫等時尚元素。
“十五歲的時候我跟你一樣追趕流行,但五十歲我開始熱愛俗氣的一切。你覺得是我老了嗎?不,我隻是一如既往的熱愛十五歲時喜歡上的東西。”
為什麼中老年人喜歡組團爬樹?因為當時的美人喜歡用鮮花襯托臉色,以樹枝輔助構圖。
對于他們來說,樹就是他們心中的“網紅打卡景點”
上個世紀風靡全國的電影雜志《大衆電影》封面
前陣子又流行起花草樹枝入景
審美統一到雷同的原因,是那個生産力低下的年代,生産布料的就幾家廠子,人們選擇的餘地幾乎為零,全國上下都是統一花色的床單、被罩、衣服、褲子。
而生于90、00年的這波年輕人,則是完全相反的時代體驗感。
城市化進程,讓關系緊密的鄰裡相親變成了更為獨立的一家一戶。
曾經的“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變成了同一樓層之間、上下樓之間根本不知姓什麼叫什麼。
家族内部的關聯也逐漸被淡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甯願在遊戲裡建立家族,也不喜歡給一些生疏的長輩敬酒。
随着生産力發展,自媒體時代改變了社交方式。
小小的一部手機,為我們呈現了更為廣闊的社交空間,我們更喜歡在虛拟世界找到同類人,來彌補現實生活中的社交局限。
了解到這一層面,再回顧《桃花塢》裡的衆生相,至少在一個綜藝節目裡,沒那麼面目可憎,一切都情有可原。
網友們憤怒的,也并不完全是宋丹丹的表現,而是生活中壓制自己的權威力量,比如你的老闆、比如你的甲方。
網友們瞧不上的,也并不是辣目洋子不幫李雪琴解圍,反而積極配合宋丹丹組織晚會,而是想起了身邊為領導當馬前卒的同事。
中老代際差異确實存在,倒也不必這麼水深火熱,兩方折中一下,與其互相挑剔,不如互相學習。
當代的年輕人可以向老年人一樣,沾染一些熱熱鬧鬧的人間煙火氣,從虛無的喪感中脫離。
學習他們那一代年輕人崇尚的精氣神,意氣風發、雙目如炬。
反過來說,中老年人向年輕人學習這個時代的新文化、新思維、新産品。
就算無法志同道合,那就盡量做到包容,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活法,每種群體也都有各自的社交審美,每位個體也都有自己的評判體系。
畢竟,每個中老年人也曾年輕過,每個年輕人也終将老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