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首都裡斯本素有溫暖的海港之稱。相傳很早以前,西班牙和葡萄牙國王為了國家的利益,進行政治聯姻,西班牙的公主下嫁到葡萄牙。公主來到裡斯本,看到這個國家遠比自己的國家貧窮,在給父王書信中,公主認為這個國家唯一好的地方是氣候宜人,有着溫暖的海港,從此人們就習慣地稱裡斯本為“溫暖的海港”
說起裡斯本的天氣,我們感同身受。3月底的北京春寒料峭,特别是從北歐芬蘭轉機更覺得寒冷無比,到了西班牙的馬德裡,才覺得暖和一下。然而到了葡萄牙首都裡斯本,受西太平洋暖流影響,這裡冬不結冰,夏不炎熱,氣溫已經接近20度。一些年輕人已經穿上T恤,一幅夏天的打扮,而我們剛剛脫下厚重的冬裝。呼吸着濕潤新鮮的空氣,滿眼都是鮮花、草坪、綠樹。
從熱羅尼姆斯教堂參觀出來後,我們漫步在街頭,細細地觀察這座溫暖的海港城市。這裡的公共交通以有軌電車為主,所以能夠看到道路上空密集的線路。長長的車廂,車體上布滿了廣告的電車在國内大城市也能看到。街頭巷尾能夠看到食品售賣或自助的攤位。
海洋性氣候給城市帶來大量的水汽,郁郁蔥蔥的樹木下,綠草茵茵的草坪上孩子們無拘無束地做着遊戲。在這祥和的地方,小偷常常出沒于此,所以保持應有的警惕,看好自己的東西尤為重要。
4月25日大橋是裡斯本一條很有名的橋梁。名字很奇怪,是以日期命名。這座大橋建于1962年,1966年8月6日通車,落成時為當時世界第五長懸索橋。它的曾用名是當時的獨裁領袖薩拉查。但是獨裁統治的結果引起人民強烈的不滿,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爆發康乃馨革命,極右派領導的獨裁政權被推翻,新政府把這一天定為自由日,大橋也随之改成現在的名字。我們乘車從橋上駛過,從橋上可以俯瞰城市,站在海邊也可以看到大橋的身影。
熱羅尼姆斯教堂附近有一座頗有名氣的百年貝倫蛋撻店。此店開張于1837年,距今已經有180多年的曆史了,可謂老字号。這家店是葡式蛋撻的正宗鼻祖發源地,所以前來旅遊的遊客都要到此品嘗。在我們參觀的空擋,導遊為我們購買了剛剛出爐的蛋撻。說起葡式蛋撻與修道院還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18世紀,熱羅尼姆斯修道院用大量的蛋白給衣服上漿,剩下的蛋黃修女們就用來做點心。後來葡萄牙自由黨人發起革命,修道院被迫關門,窮困潦倒的修女們把蛋黃制作的甜點沿街售賣。一個糖廠老闆靈機一動,将蛋撻的配方買了下來,在修道院附近開了一家專門制作蛋撻的店,取名為貝倫蛋撻店。在裡斯本的商廈,到處都有葡式蛋撻,到葡萄牙品嘗蛋撻似乎成為人們旅遊的标配。
漫步在綠草叢中,望着街心花園中的一些地标性雕塑或建築,總覺得似乎有幾分熟悉,慢慢想來,在曾經被淪為葡萄牙殖民地的澳門就有一些帶有地方特色的建築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