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衆網·海報新聞 李碩琳 汪雪然 濟南報道
河南大學大三學生李書闖,暑假拜師學藝後,在宿舍耗時一個月時間制作出了四大天王的面塑作品。作品視頻上傳網絡後,引起了網友們的激烈讨論。不少人紛紛在評論裡豎起了大拇指:“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年輕人,都該給個贊!”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近日聯系到李書闖同學,了解這位00後年輕人與面塑、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不解之緣。
兒時的零花錢全買橡皮泥捏小人 父母支持拜師學藝
“面塑是我們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産。這套四大天王,有着風調雨順的寓意。”在視頻中介紹面塑小人的,并不是很多人小時記憶中窩在木頭架子後、駝着背低頭勾勒面人的年老者,而是一位尚顯稚嫩、說話有些緊張的大學生。鏡頭中,他穿着刺繡長袍,背後挂着數幅字畫,桌子上放着數座已經完成的面塑作品。
2002年出生在河南的李書闖,從小就愛捏小人玩兒。小學的時候,家裡一天隻給1元的零花錢,别的小夥伴都去買零食,他不一樣。“我就買5毛錢一包的橡皮泥,捏一些小泥人和小神仙。控制不住,每隔一段時間就喜歡捏,捏小人逐漸已經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
上了大學,李書闖有了更多時間來安排自己的生活,他想了想,決定将“捏小人”這個愛好,變得更好。今年暑假,他向父母提出了申請,想系統地學習面塑。“從小的時候,我爸媽就一直在外打工。雖然我有什麼要求他們都會盡力滿足我,但家裡條件也不是說太好。面塑學費比較貴,商量了好久,他倆最終還是同意讓我去了。”
在河南大學豫劇社團參加活動的李書闖,圖源自受訪者
于是,李書闖拜師于同治年間開始傳承的“蕭派面塑”門下,其師蕭占行是享譽海内外的面塑大師。從此,李書闖開啟了他和面塑之間故事的新篇章。說起第一天走進面塑工作室的感受,李書闖仍然記憶猶新,“中國傳統文化散發的那種獨有魅力,是沒有東西能夠代替的,那一刻我就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它。”
近40斤面材耗時一月塑成四大天王 感悟手藝人難生存
李書闖非常喜歡關公,所以他的第一個作品,也是關公像。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十一點,李書闖埋頭于工作室,學習怎麼刻畫關公的頭部,“一直在學習開關公的頭,當時開了有一個星期,老師才評價說,這還差不多。”李書闖回憶當時的情景,“然後開始做這個人物的其他部分,真是萬事‘開頭’難。”
從暑假開始專業學習面塑後,李書闖已經陸陸續續完成了二三十件自己滿意的作品,主題皆是中國曆史人物或神話人物。有菩薩像、魁星踢鬥、達摩祖師、關二爺橫刀立馬等種種傳統文化形象。其中耗時最久、同時也是李書闖最喜愛的作品,就是此次網上熱議的四天大王了。
李書闖的作品“四大天王”,圖源自受訪者
李書闖的師傅研制出一種特殊的面材,使面塑在晾幹之後降低出現開裂和掉色的概率,即使不小心摔落也不會破碎。這次的四大天王作品,足足用掉了近40斤的面材。而這1斤就要40多塊錢,高耗材和長時間的成本投入,也讓李書闖對傳統手藝的傳承有了一些思考。
“手藝人普遍一坐就是一整天,不跟外界交流,制作材料成本高,作品也并不好賣。”李書闖向記者訴說自己的感悟,“關注傳統手藝的人也越來越少,手藝人現在生存其實還是很困難的。”
李書闖在調整面塑作品的細節,圖源自受訪者
說到未來關于面塑的計劃,李書闖也坦言,可能不會将其當作主業去對待。“我想以後給我爸媽多掙點錢,讓他們開開心心生活。但我不會把面塑手藝放下,我會不間斷地去做這個愛好。以後我有孩子的話,我也會教我孩子去做這些,從小培養他們,然後把這個當作一門手藝也傳承下去。”
“道阻且長,行則将至。”在一段視頻的最後,李書闖用《詩經》和《荀子》這兩句話,來總結他與面塑手藝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