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一段,讓我們看到了釋迦牟尼講法的日常生活,細碎真實,沒有身處高位的威嚴,不食人間煙火的清冷。
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譯文:
這是阿難尊者親自聽到佛所說的。當時,佛祖釋迦牟尼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和大比丘衆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裡。
那時,世尊到吃飯時間就會穿上他的法衣(又叫袈裟),拿上飯碗,到舍衛國的都城裡去讨飯(化緣)。在城内挨家挨戶的讨飯,結束後回到住處吃飯。吃完飯,再把法衣和食缽都收起來。之後去洗腳,洗完腳,鋪好坐墊開始打坐。
注釋:
阿難是佛陀的十大弟子,大多佛經的開頭都有這句「如是我聞」,是為了表明這些佛經不是後人杜撰,是釋迦牟尼親自講的,為了證明佛經内容的真實性和合法性。
「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這是釋迦牟尼講法的地方。當時的印度大小王國無數,舍衛國處在中印度,經濟文化發達,是當時的幾個強國之一。祇樹給孤獨園,由梵文音譯,是舍衛國的祗陀太子和給孤獨兩人合力建造的供養佛陀及弟子的住所,因此以兩人的名字命名。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許多佛經中都出現過這句話,這些是釋迦牟尼傳法初期的弟子。
「世尊」是佛的另一個稱呼,世上最值得尊敬的人。釋迦牟尼規定的戒律是日中一食,每天中午吃一餐。在化緣的時候,别人給到什麼就吃什麼,沒有什麼禁忌。現在泰國、緬甸等小乘佛教盛行的國家,大都還延續着這樣的乞食傳統。出門回來洗腳,因為當時印度人不穿鞋,大都光腳走路,所以要洗腳。
至于釋迦牟尼為什麼會選擇以乞食的方法來飽腹,這跟當時印度的宗教習俗有關。乞食并不是佛教的首創,而是來源于當時印度社會的主流宗教信仰——婆羅門教。
婆羅門是印度四大種姓之首,負責祭司,掌握神權,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受人尊崇,人們認為向婆羅門贈送禮物會得到善報。因此,對于有錢人來說,選擇贈送莊園錢财這種硬貨,會很漲面子;而對于大多數家境普通的人來說,可口美味的飯菜則是出鏡率最高的禮物了。
所以僧侶乞食得到的飯菜不是我們猜想的剩飯剩菜,而是最好的那部分。現在泰國的家庭裡還保留着這樣的習俗,做好一鍋飯之後,鍋心裡的那一部分會盛出來給乞食的僧侶。
佛教乞食的戒律就是來自于此,隻不過是規定了一天隻能在中午吃一頓而已。
文章由衆生說原創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