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電通信是将需要傳送的聲音、文字、數據、圖像等電信号調制在無線電波上經空間和地面傳至對方的通信方式,利用無線電磁波在空間傳輸信息的通信方式。
法拉第
在莫爾斯和貝爾先後發明了電報和電話之後,很多科學家對電磁現象進行了大量研究。直到1831年,在英國法拉第首先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并且預言:電與磁的傳播是和光一樣的一種波。
麥克斯韋
英國科學家麥克斯韋從1850年就開始對法拉第提出的課題展開研究。他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用數學的方法對法拉第的電磁思想做了嚴格的論證,并在1864年做出“電與磁的交替轉化過程,是一種波的轉化形式,是一種光波”的論斷,他稱這種波為電磁波。
赫茲
在麥克斯韋首先提出電磁理論後,又過了24年,才由德國偉大的物理學家赫茲通過實驗證實了麥克斯韋理論的正确。赫茲設計了一個能夠接收電火花的裝置,結構極簡單。把一根導線彎成圓形,使兩端僅留一個微小的間隙,稱它為“共振子”。将“共振子”放在飛出的電火花附近,這時“共振子”的間隙處也有小火花閃現。産生電火花的裝置與“共振子”是不相連接的,“共振子”為什麼也有電火花發生呢?赫茲認為這一定是電震蕩以電磁波形式通過空間傳播過去的。赫茲于1888年公布了自己的實驗結果,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
赫茲的共振子裝置
赫茲的實驗結果震驚了世界,許多科學家繼續開展對電磁波的研究。1890年,法國物理學家布朗利發現,将金屬粉末裝進玻璃管,當它接觸到電磁波時,電磁波即緊縮成塊,但是它的電阻減小了,使電流容易通過。這種裝有金屬粉末的玻璃管稱為“布朗利管”,又稱為“粉末檢波管”,它接收電磁波的靈敏度比赫茲的“共振子”要高得多。
1894年,20歲的意大利青年馬可尼從雜志上讀到悼念赫茲的文章和他生前的感人事迹,受到極大啟發:“如果利用赫茲發現的電磁波,不需要導線也可以實現遠距離通信了”馬可尼為自己的大膽設想所激動。他立下宏願,決心開拓無線電通信事業,把赫茲的研究成果付諸實際應用。在家人的支持下,馬可尼就在自己家中進行實驗。他用赫茲的火花放電器做發射機,用布朗利的金屬粉末檢波器做接收機,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終于完成了電磁波的發送和接受實驗,并在實驗中發現,利用天線可使發射距離增加。經過反複實驗改進,在1895年,馬可尼成功進行了約3公裡的無線電報通信。幾乎與馬可尼同時,俄羅斯軍官波波夫也研制成功了一台無線電收發報機。
然而,馬可尼向意大利政府提出的專利申請卻未獲批準。1896年,馬可尼回到他母親的故鄉英國。他在英國不僅得到了無線電通信專利,而且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1897年,在倫敦設立了馬可尼無線電報公司。後來,馬可尼利用大型發射天線杆成功地進行了飛越多佛爾海峽的無線電通信實驗,建立起英、法兩國的無線電聯絡。1901年12月12日,馬可尼又完成了自英國到加拿大,橫越大西洋的無線電通信實驗,并取得圓滿成功。據說,當時馬可尼的實驗采用的是風筝懸挂天線的方式。
由于馬可尼發明了無線電報裝置,實現了人類史上第一次遠距離無線電通信,為此,他在1909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與波波夫同被人譽為“無線電之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