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地區東晉墓葬出土與發現的瓯窯瓷器為我們研究器物的造型、紋飾以及分期特點提供了珍貴資料。早期紀年墓相對較少,出土瓷器數量不多,一般墓葬隻有幾件,種類以盤口壺、雞首壺、罐、缽、碗為主,還有水盂、盞、唾壺、虎子、油燈、硯、洗、魁等。中期紀年墓最多,出土瓷器數量不等,少則一兩件,多則20幾件。種類有盤口壺、雞首壺、雙複系罐、四系罐、碗、缽、盞、水盂、唾壺、虎子、尊、牛形燈盞、油燈、硯、洗、槅、碟、獅形燭台、熏爐等。晚期紀年墓很少,出土瓷器數量很少。種類有盤口壺、雞首壺、罐、水盂、碗、缽、盞、唾壺、虎子、尊、硯、槅等。茲擇要介紹溫州地區東晉墓葬、瓯窯窯址和沿海、沿長江省份墓葬出土瓯窯精品瓷器,與大家共賞。
青黃釉褐色點彩蓋缽和青黃釉褐色點彩香熏
青黃釉褐色點彩蓋缽
青黃釉褐色點彩香熏
1970年南京市象山東晉早期7号墓出土。南京市博物館藏。缽通高12.6、蓋口徑14、底徑8厘米。蓋面褐色點彩呈十字形。缽身外壁飾一周褐色點彩,上濃下淡,上面未罩釉呈朱紅色,下面暈散,釉薄見胎,隐現花瓣形紋飾,清新雅緻。香熏通高11.5、承盤口徑15、底徑9.1厘米。由熏爐、承柱和承盤組成。熏爐肩腹部镂三角形孔。熏爐與承盤口沿飾有褐色點彩。兩器均灰白色胎,堅硬緻密。内外施青中泛黃色釉,釉面開冰裂紋片。
青釉褐色點彩雞首壺
青釉褐色點彩雞首壺
高19.5、口徑8.1、底徑11.2厘米。1958年溫州市郊雙嶼雨傘寺永和七年(351)墓出土。制作精細,造型優美。口沿、柄、流口及肩腹部均飾有褐彩,肩腹部的褐色點彩尤具特色。先在肩部飾褐色點彩一周,然後以此為基線,以雙系、雞首、曲柄為起點或終點,向下點飾四條半環線,相互交疊成垂簾狀,形成八個三角形區域,各區域内再填飾聯珠花一朵。
青黃釉褐色點彩缽和青釉褐色點彩蓋盒
青黃釉褐色點彩缽
青黃釉褐色點彩蓋盒
1958年永嘉瓯北鎮礁下山永和十年(354)墓出土。缽高5.5、口徑10、底徑5.5厘米。外壁所飾四組褐色點彩呈梅花形,釉色、釉面開片以及褐色點彩的暈散濃淡變化均與南京市象山7号墓點彩蓋缽接近。蓋盒通高10.5、盒口徑18.5、底徑11.8厘米。浙江省博物館藏。蓋面飾褐色點彩三圈,紐飾褐彩五點,相互交錯,相映成趣。器表施青黃色釉,細膩光潤。
青黃釉褐色點彩四耳蓋罐和青釉褐色點彩小尊
青黃釉褐色點彩四耳蓋罐
青釉褐色點彩小尊
1958年溫州市郊雙嶼雨傘寺升平三年(359)墓出土。罐通高8.5、蓋徑9.2、底徑6.7厘米。蓋面褐色點彩呈十字形。肩部密飾褐色點彩一周,四耳上下飾點彩,有暈散現象。釉面光潔,開魚子紋片。尊高6.6、口徑6、底徑5.1厘米。口沿、頸部及腹部各點飾褐彩一周,上下彩斑錯落有緻,清新淡雅。施半透明泛青釉,勻潤光潔。
青釉褐彩牛形燈
青釉褐彩牛形燈
高13.4、口徑18.9、底徑17.8厘米。1956年瑞安麗岙白門鄉王宅村泰和四年(369)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造型新穎獨特。燈柱為一牛犢,作拟人狀直立,前肢似插腰,後腿作騎馬蹲裆式;牛身為中空圓柱,頂端和末端後壁開方孔,用以插入燈芯。牛尾為圓曲柄,連接燈柱口和燈盞盤口。牛眼、嘴繪飾褐彩。
青釉褐色點彩雙系盤口壺
青釉褐色點彩雙系盤口壺
高22.4、口徑13.3、底徑10.8厘米。1964年溫州市郊太平嶺甯康三年(375)墓出土。口沿飾褐彩四點,系面與肩部飾有褐色點彩。青灰色釉,釉面勻淨光潔,開魚子紋片。
青釉褐色點彩雞首壺
青釉褐色點彩雞首壺
高18、口徑8.2、底徑10.5厘米。鎮江博物館藏。1979年鎮江市跑馬山臨淮謝氏墓出土。造型比較特殊,肩部置雞首流,對稱處堆貼卷曲尾飾。盤口内外、頸部、肩部與腹部均飾有褐色點彩,相間交錯,濃淡相宜,層次感強。釉色青綠淡雅。
青黃釉虎形燈座
青黃釉虎形燈座
通高30.1厘米。1958年永嘉瓯北鎮礁下山東晉墓出土。造型獨特,主體是身軀肥胖的跪卧虎,虎首高昂,怒目裂齒,表情憨厚;背負一竹節狀長筒形燈柱。巧妙利用虎身使燈座重心下降,集實用性與觀賞性于一體。
青釉褐彩鳳鳥碗
青釉褐彩鳳鳥碗
高4.4、口徑10.4、底徑7厘米。1990年溫州市民張光勝捐贈。口沿點飾褐彩。内底塑貼一圓柱,柱上一鳳鳥展翅欲飛,鳥身繪飾褐彩。
青釉褐色點彩雙複系盤口壺
青釉褐色點彩雙複系盤口壺
高30.3、口徑16.5、底徑13.1厘米。瑞安博物館藏。1973年瑞安莘塍鎮下山根村出土。口沿、腹部飾有不規則褐色點彩。胎質細膩,内外施青黃色釉,細膩瑩潤。
黑釉四系盤口壺
黑釉四系盤口壺
高24.5、口徑11.6、底徑14.5厘米。1958年溫州市郊雙嶼雨傘寺東晉墓出土。折腹。肩部橫置環形四系。通體施黑釉,釉厚處色黑如漆。
青釉褐彩銘文罐
青釉褐彩銘文罐
高18.5、口徑10.8、底徑12.3厘米。旅順博物館藏。斂口,寬沿。内壁肩部設有對應的雙系,可用于懸挂。口沿飾每組三點的褐彩四組。肩部環口沿題有褐彩銘文“作此著杯者自用之也矣”。王珍仁與孫慧珍考證認為該罐是晉代青瓷酒具著杯,從此器工藝特點看當為今浙江溫州一帶的瓯窯系作品。
青釉褐彩銘文硯殘件和青釉褐色點彩器蓋
青釉褐彩銘文硯殘件
青釉褐色點彩器蓋
青釉褐色點彩器蓋線描圖
1986年夏甓山窯采集。永嘉縣文物館藏。硯高5.5厘米。淺盤口,獸蹄形足。硯足着地處繪飾褐彩。底部殘留褐彩銘文“□□山者文苑”。“山”“苑”二字近半未罩青釉,呈幹澀的朱紅色,已罩釉部位呈褐色。器蓋高4、口徑9.5厘米。團菊形圓紐,以紐為起點,蓋面浮雕變形葉紋四張(或認為是振翅欲飛長尾鳥),間刻箭羽狀杉葉紋,葉尖刻“V”線紋,葉面和斜面轉折處飾褐色點彩三圈。變形四葉紋和“V”形紋是東漢四葉紋鏡和博局紋鏡常見紋飾,使我們聯想到銅鏡對東晉瓯窯瓷器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具有一定的滞後性。博局紋體現的天圓地方宇宙觀,使我們聯想到三圈褐色點彩象征宇宙繁星。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08期《東晉瓯窯青瓷鑒賞》
作者:伍顯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