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教育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話題。
在中國,不計其數的家庭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遺餘力地把孩子送到名校,參加各種補習班,甚至出國留學。
但什麼樣的教育模式才是真正有利于孩子的呢?
答案或許有也或許沒有......
《他鄉的童年》
影片中,周轶君作為主持人,訪問了五個教育理念和社會背景不同的國家。
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國。
她帶領攝制組分赴不同的學校、幼兒園和家庭,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教師和家長進行了交談和參觀,體驗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并從中對外國教育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最後回到中國,探索和反思中國人對成長教育的理解和追求。
紀錄片的第一站來到了東亞的日本。
衆所周知,日本人提倡集體主義教育,從小就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意志。
在這種教育的影響下,日本人做事習慣于整潔、嚴謹甚至反常。他們被世界上其他國家認為是一個追求極端完美主義的國家。
在日本大阪,一個中産階級家庭,一個4歲的小女孩花果即将迎來她的第一個上學日。
早晨,被母親輕輕叫醒,依然揉着眼睛的花果爬起來。
她得自己穿衣服,洗臉,自己在一張小長凳上刷牙,然後坐在桌子旁乖乖吃早飯。
即使沒有媽媽的建議,像小大人一樣成熟的花果也可以換校服,收拾行囊。
孩子們是如此的聽話和懂事,但在日本的家庭中卻并非個例。
在日本,許多家庭從兒童時期起就特别重視兒童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
《伴你高飛》
1996年上映,整部電影僅僅圍繞“關愛”、“夢想”、“成長”、“教育”、“自然”五個話題。
雖然劇情有些波瀾不驚,沒有太多的「情節修飾」和「氣氛烘托」,但「童話」一般的故事依然可以抓住觀衆的情緒共鳴,讓觀衆安安靜靜的把整部電影看完。
電影講述了一個名叫艾米的小女孩因車禍失去了母親,遠在異國的父親成為了他的監護人,父母倆回到原來居住的小屋。
艾米父親是一個“無所事事”的發明家,總是琢磨各種稀奇古怪的小發明,他把自己家改造成一個私人作坊和倉庫,過着常人難以理解的生活,并且執着其中,快樂其中。
一次偶然的機會,艾米在樹木堆裡,發現了十八枚即将孵化的雁子蛋,并且悄悄摸摸把它們帶到了倉庫,偷了父親的大燈,制作了簡易的孵化器。
後來父女倆幫助雁子飛到南方過冬,父親的飛行器飛到半路燃油,他鼓勵小艾米獨自飛行,最終小艾米成功地幫助雁子飛到南方。
《狗十三》
影片劇本出自一位年輕的80後女孩之手,她在融入了大量自己的親身經曆後,通過一個平凡得如同你我的十三歲女孩李玩,将很多人年少時的成長經曆原生态地雕琢出來。
影片中,沒有大是大非,沒有大喜大悲,也沒有大善大惡。有的隻是每一個人都能感同身受的成長過程中的迷茫、困惑和一點點掙紮。
影片戳中了不少家庭教育的痛點,很多場景值得父母們思考,對待孩子,我們是不是也會有什麼地方做得欠妥?如何避免孩子以影片中這種悲痛的方式成長?李玩明明想報物理興趣班,家人卻說補英語,這才是瘸腿科目;李玩乳糖不耐,他們卻說必須喝,牛奶長身體……
對于父母而言,要真正實現與孩子良好的教育互動,第一條就是必須尊重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就是把他當成一個獨立的人看待,而不是作為我們的附屬品,我們沒有資格也不應該忽略他的感受。
電影作為一門藝術,探讨的正是人的差異性。而教育人是藝術中的藝術,人是萬物中最不固定的和最複雜的生物,每一部關于教育的電影,都是一次對人性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