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或許對敏感期、關鍵期這樣的詞彙并不陌生,這篇文章是要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闡述孩子認知發展的規律。大家都知道,隻有用符合他發展規律的方式去培養他,效果才能達到最好。
現在很多家長完全忽視孩子自身認知發展的規律,而是完全被學校牽着鼻子走。但事實上,人類産生學校到現在也不過兩千多年。這還是從孔子那個年代算起的。而我國獨有的大班式教學模式到現在才短短隻有幾十年,但人類産生到現在已經超過百萬年。
所以我們對于孩子認知發展規律這一塊的經驗還是嚴重不足的。雖然我們的教育制度在不斷的完善,但進步是建立在試錯的基礎上的。你我的孩子就是他們試的那個錯,學校進步需要時間,你的孩子也許趕不上。當然我們不可能完全擺脫學校的教育,但至少當我們了解了孩子認知發展規律之後,我們可以對學校的教育進行有效的彌補。這就是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
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包括很多特點。
一、從無目的到有目的,很多家長可能都發現了,經常是跟孩子聊天,聊着聊着就聊不下去了。為什麼?因為你的心中太有目的性。注意這裡說的是你心中有目的性,而不是說你表達有目的性,你最終的目的就是想讓他學習。
孩子一聽就聽出來了,他自己不喜歡用這種有目的的方式去思考。而你的心中有很強的目的性,所以你們的心之間就很難發生共鳴。那這個時候可能有家長就說了,能不能讓我的孩子早點進入到有目标的那個階段。看着他做事情有目标有動力,那我該多開心呢,是不是?
你這是一個非常美好的願望,但事實上未必是一個好事兒,為什麼呢?就拿學習這件事兒來說吧,同樣是學習的動力可能有兩種形式。
第一種是我要考上大學,我要考上清華,所以我要努力。
第二種是我也不知道我為什麼要學習,可我一學習一做題我就開心。
當然還有第三種,第四種,比如說我不學習,我媽就唠叨我,我媽就揍我。老師批評我,同學瞧不起我,這種是已經進入了有問題的狀态。
二、就是我們要說的身心合一
老子有句話叫做“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說白了就是你的靈魂和你的身體能否走在一起,也就是一種身心合一的狀态。當你不是為了什麼目的而學習,你就喜歡學習這件事情本身的時候,你學習起來是感覺到很輕松很愉悅的。
但如果你是為了一個特定的目的去學習的話,即使你目标感很強,你學起來會很累,而且效果往往也不那麼好。
我舉個例子,大家就能理解了,我們在剛學開車的時候,上車到開車整個過程總是很緊張。因為你要按照一個特定的計劃,很有目的的去完成每一個動作。但如果你已經很熟練開車的時候,你就覺得做這個事情很輕松,甚至你還可以一邊開車一邊打電話。當然了,我不鼓勵大家這樣做。
而對于學習更是這樣子。學霸他的制勝法寶就是在學習這件事情上達到了身心合一。因為達到這個狀态之後,在學習這件事情上花的精力就非常少了,就像開車一樣。
你看那些普通同學,他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有目的的,我要完成這個練習冊,要不然被老師批評。我要完成那個東西,明天老師要講,他一直是被牽着鼻子走的。而學霸本身就很享受寫這個東西,所以寫完了之後很輕松。甚至有的學霸還有别的精力去幹點什麼業餘愛好。所以學霸主要不是赢在智商上,更多的是赢在他的這種心态上。
所以我們就不要用帶有目的性的方式去引導孩子。而要盡量想辦法讓孩子體會到學習這件事本身的樂趣,具體包括很多方面。
如果說把教材的内容拆解,讓孩子感覺到知識本身有趣,可能對于絕大部分家長來說确實有一定難度,但至少我們都能夠做到的一點就是不再給孩子的學習增加痛苦。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不要在旁邊唠叨,不要總指出孩子的錯誤。這就是不給孩子學習,而是增加痛苦。
而且在這些方面,學校做的其實是非常不足的。如果你不了解孩子認知發展規律,可能就幫助學校一起去給孩子增加痛苦。但我們了解之後,我們就知道我們努力的方向了。具體怎麼做,我會每天更新給大家詳細的說。
孩子認知發展規律就是從具象到抽象。因為抽象的東西是符号化了的東西,它是為了表達具體東西而産生的,所以一定要先有具體的東西,這個抽象的符号才變得有意義。孩子認知發展規律也一定是這樣子的。所以在很多情況下,孩子學習他不理解,并不是說他笨,而是說我們沒有給孩子了解這個具體東西的機會。
學校在這方面做的是嚴重不足的,所以我們家長要非常注重在這個方面的彌補。否則有的孩子學了太多的抽象符号之後,他覺得理解不了,他對學習就逐漸的失去興趣了。比如學校講分數的時候,老師通常會說分子相同的時候,分母越大,分數越小,所以三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
很多孩子到這兒就不懂了,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到底是個啥意思?他并不是因為不會計算,而是不理解這個概念。所以到這裡他就開始對數學失去興趣,失去信心了。
比如家長可以為了讓孩子更好的理解分數,專門來買一個蛋糕。爸爸媽媽和你咱們三個人把這個蛋糕分了,每人分的這叫三分之一,把隔壁王叔叔拉過來,咱們四個人分了,每個人得到的叫四分之一。那你看看是三分之一多還是四分之一多,這樣孩子不就明白了嗎?這就是具體的表達。
課文裡面講的蘇州園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如果從來都沒去過的話,孩子也隻能想象。所以我們家長最好看看下學期教材上講什麼,假期呢盡量給孩子提供去到這些現場體驗的機會。并且在遊玩的過程當中,千萬不要帶着目的性,要把它們結合起來用,這樣子孩子就會喜歡上這個地方。當他學到這節課的時候,印象會非常深刻,他可能會很有興趣,并且積極發言。還有可能從學完這一課之後,他開始對語文就有信心了。語文成績就上去了,孩子每一個飛躍都很有可能是通過一次偶然的機會引發的。
所以我們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是我們說的第二個孩子發展規律,從具象到抽象。
我再說一個簡單的吧,孩子學習知識的速度一定是由慢到快。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些我們所認同的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在他們這種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孩子同樣是小學生來到中國考試,根本考不過我們。但是卻有很多人趨之若鹜的把孩子送到這些國家去培養。為什麼他們的教育模式更符合孩子的發展規律?
在小學期間,他比我們走的慢,所以同齡的孩子過來考不過我們,在初中高中的時候,他們加速比我們快,因為他們在小學期間學知識雖然少,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搭建底層能力上了。這就是他們的教材在知識密度釋放的速度上,更抓住了孩子自身發展的規律。
說白了就是我們在小學期間不要過快的給孩子教更多的知識。很多家長就急于拼命的提前學這個提前學那個其實這樣做未必是好事。周易裡面有一句話叫做潛龍勿用,在孩子這方面能力還沒有發展起來的時候。你不要提前的去運用它。
比如說孩子在五歲的時候,如果教了數學,那麼他就習慣了用背誦的方式去把數學的幾加幾等于幾給背下來。那麼等他的邏輯思維能力到了能夠駕馭數學的時候,你再用邏輯思維的方式去讓他理解數學。他已經不習慣了,他已經習慣了這個東西就是背下來的,
也不是所有的東西都不能提前,有一個就很特殊,是語言類的東西。但要從說開始,而不是很早就讓他寫,我就見過三四歲的小孩開始自己組詞造句。然後有的時候會說反話,就是練習反義詞,但我們學校在一二年級的時候才開始教這些東西。
所以我們最終決定什麼時候給孩子教這個東西,還是要看孩子自身的興趣。如果他對這個東西感興趣,就可以多教。如果他對這個東西已經感覺到很頭疼了,你這個時候再讓他提前,結果很可能就是他對這個學科喪失信心,不想學了。
可是有的家長他就是放不下呀,總擔心自己孩子落下。如果是這樣,你就想想那些西方發達國家,他們的小學生考試總是考不過我們。但他到了成年之後,卻總體上比我們能夠更快的适應社會,你心裡就踏實了。
其實家長的這個思維方式也非常重要。前者是我讓孩子提前學是為了不被落下,這是一種逃避式的目标。後者是我讓孩子慢點學,是為了順應他自己的發展規律,這是叫做接近性目标。所以我們要培養自己成為一個接近型目标的人,而不是逃避型目标的人。
其實家長的這種心态才是改變孩子的根本,我也會在後面的文章裡面幫助家長去調整心态。關于孩子認知發展規律,可以講很多很多。在一篇文章裡面無法講清楚,所以我會在後面的文章裡不斷的穿插,并且配合一些具體的操作方法分享給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