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說哪部電影"人生必看",畢竟如果你沒看,你也能吃得下飯;但可以百分百保證的是,如果你看過了,你必定會為沒看過的人感到可惜,告訴他不看這部電影一定會後悔。
為什麼呢?其實這問題沒有确定的答案。魯迅曾說過,不同人去看好作品,得出的結論不同。他的原話是:"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 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闱秘事……",而這部作品叫《紅樓夢》。《肖申克的救贖》足以讓每個看過的人說出不一樣的見解,問每個人回答都是不一樣的;但真正的答案在于,這些回答都會很深刻,對其本人影響很大,這就是這部電影的價值,與魅力。
先從片名看起,這裡先科普一下肖申克在這裡是個地名,一個監獄的名字,以免可愛的個别朋友還為"肖申克是誰"這個搜索貢獻流量。肖申克監獄在美國俄亥俄州,故事背景發生在1949年,而兩位戲份最大的主角——在1949年入獄的安迪·杜佛蘭和在1949年已服刑20年的黑人瑞德的相遇就是故事的開端。
以監獄為背景,以年輕有為的受冤白人銀行家安迪作為主角,可能很多人都以為這是準備要熱血沸騰進行逃獄大作戰之類的事;但不是的。安迪雖然真的是蒙冤入獄,但他被關了近20年;電影結尾時,黑人瑞德已服刑40年。在20年的跨度中,監獄中的每個人,每件事,在時間的威力下都緩慢地運行着,也發酵着,而你會驚訝于最終展現出來的每一種改變或不變——它們都得到了極緻的運用,沒有任何一處情節,任何一條線索是浪費的,但又井然有序,不會主次不明。
不同的人會看見不同的東西。最常見、最自然的視角,特别是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話,你一定會首先注意到人物,特别是主角。銀行家安迪在開頭因為被誤判殺死了自己妻子而被摧毀其原本的人生,锒铛入獄;瑞德在首先見到這個"有富貴相的晦氣家夥"時,既奇怪于安迪的平靜,又奇怪于安迪這時候還找自己買鑿刻石頭的小錘——安迪竟然還企圖在獄中保持研究地址土石的愛好。
安迪不僅隻有奇怪的小愛好,他有着更奇怪的行事方式和思維。他竟然會冒着被獄警打死的風險給其出主意,隻為讓與自己有交情的瑞德一幫人喝上啤酒;他竟然會堅持給州政府一周寫一封信,為了讓上面給監獄撥款建圖書館;他竟然還能幫典獄長做事洗錢,乃至給兄弟們混上油水。每一件事都更新奇大膽,但又帶來更意想不到的收獲——一直同行的瑞德是這樣想,觀衆有時也會為他的奇思妙想和耐性感到驚歎。
然而對于安迪本人,一切則從不是意料之外的。他做的每件事都有理由,或者是對自由本能的渴望,或許是心存希望的僥幸之舉,或者是相信這背後會有連帶效應的邏輯思考,或者是一個微小的長遠計劃……這就是整部電影的主線。一個低調的,落魄的,甚至很逆來順受的——聰明、有骨氣、和可怕的毅力的人的20年與時間的交手和互助。當他憑借自己對地質的了解、對責任的确認、對罪惡的忍耐和思考,用那把"六百年不可能鑿出越獄通道"的小石錘在十多年中刻完一副象棋子,鑿通密道、從惡臭不堪的城市排污管道裡清白地爬出肖申克監獄時,所有人都在拍手叫好。看完故事,他的智慧足以讓人相信如果他沒有入獄必定會成為千萬富豪;他的毅力能使他從一塊磚頭開始壘出凡爾賽宮——這部電影,擁有一個始終都令人期待、驚訝,又佩服不已的主角。
但如果你不是第一次看這電影了,或者你是個注意細節的人道主義者,那麼你或許也會對安迪以外的人與故事産生深深感觸。高牆之内的世界與秩序截然不同——典獄長一開始告訴囚犯的"把信仰交給上帝,把身家性命交給我"就意味着如此。
在這裡,死去了就是死去了,監獄的長官就是權威,甚至是神。犯人是可以被殺死而不追責的人,犯人是低廉的勞動力……幾乎不能信賴規章制度的地方,生存依賴于人情、乖滑、約定俗成。主角中的另一位,瑞德,就是适應了這個世界的人,他是這裡的商人,有人脈,有團體,精明但不失厚道,如果在正常的世界裡,大概也是個不錯的普通人。他的朋友當中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可以發現都已經不是真正作惡的人,确實用"犯過錯"的普通人來形容他們更恰當。其中,一位叫做布魯克的老人在一開始就因為向主角安迪要飯裡的蟲子喂自己撿到的落巢小烏鴉而引起了注意——或者說露了出來。
這位老人白發蒼蒼,十分和善,是原本負責管理肖申克圖書館的人,可以猜到曾經應該也是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接替他的人是高知分子安迪。他推着推車給囚犯們賣書,喂小烏鴉傑克……五十年如一日,生活在這個世界裡。在影片到中途的時候,他卻突然被告知刑期已滿——他在五十年前從另一個世界被放逐到這裡,竟然又在五十年後被這一個世界放逐到更新更陌生的世界去。沒有親人,沒有任何熟悉的痕迹,沒有未來,甚至沒有了那隻烏鴉,布魯克就在這窒息的無助中選擇結束毫無意義的生命。
就像瑞德所說——老布應該老死在肖申克。如果你是個閱讀較多,思考得更多的人的話,就會發現這些人不同的命運背後,是對體制、時間的對抗,而且這不是年輕時輕易改變世界創造傳奇,一醒來冒出一個新念頭就足夠的那種,這裡的人已經犯過錯,或已經失去許多,而這對抗的過程動辄幾十年,足夠耗盡青春、體力與信念。
"體制化"是肖申克對人最大的改變。布魯克、瑞德,包括逃獄離開的安迪,這三個都經曆了幾十年牢獄時光後出獄的人有不同的命運走向,卻又牽系在一起。安迪沒有被體制化,他出獄後就是新人生;布魯克被徹底體制化,根本無法再适應沒有上廁所喊報告、集宿、灰暗圖書室的世界;瑞德居于中間,而且受到了兩者的影響,既險些走上布魯克的後塵,徹底把人生交給肖申克吞沒,又因為安迪掙紮着擺脫體制化,最終逃離陰影。如果一定要講救贖是什麼,救贖可能是來到高牆世界後真正的适應,也可能是發現被體制化吞沒後的死亡,也可能是"希望"、"願望"或者"信仰"、"正義"帶來的逃離體制化和丢下回憶的勇氣。
講到這裡,你可能會想,為這些人讨論這些有什麼用呢?這些人本來就是罪人。主角的确是被冤枉的,他逃了,他有理;瑞德、布萊克,乃至瑞德的其他朋友,還有那個在電影中間因為偷電視判了兩年的小牛犢湯米,這些有污點的人,是不是沒資格說什麼救贖?
我仍然不能提供答案,電影也不能。電影隻是呈現,你把布魯克的死當做應得的懲罰也無妨。電影裡唯一能夠确認的規章是法律,不同的人因為不同的罪判不同的刑,這就是理論上的标準,所以當法律批準認為這個人已經可以假釋了,就意味着他已經是一個普通人了。但普通人布魯克死了,法律上這是一項額外的後果,而沒有人需要為之負責;湯米,一個犯了兩年監禁的年輕人,為自己的感激和誠實付出了死亡的代價,也沒有人為之負責。這就是事實,如何說"這真是一個可憐的人"或"這真是一個可恨的人"呢?能用什麼為這一個定義做支撐呢?我不能提供答案,電影也不能,生命本身自會給你提供看法。
如果你已經跳脫出無盡的思考,或者你是個認真觀察的創作者、組織者的話,或許會看到更不一般的東西。你大概會對布魯克老人脫下囚衣,換上西裝,最後一次站在牢房那絲縷的天光下時的氣質而震驚;在這宛如一位真正學者的身影昙花一現以後,八九十歲的布魯克像十多歲的學生一樣手忙腳亂地在雜貨店顫抖着雙手,穿着圍裙和襯衫打零工。或者,會對湯米臨死前典獄長在光陰中深深暗下去的眼睛和神色而驚歎;就算你明知劇情,也會為光影處理下對人性惡感到發自心底的恐懼。更或者,你會注意到瑞德情節中鏡頭對于重複手法以及安迪情節中鏡頭對于伏筆手法的運用;以及以上叙述的這一切,紋絲不亂地統一在一個精細完整的結構裡。布魯克、湯米支線補齊了主線在前期的空缺,或者不如說其他人的活動對安迪乏味的秘密計劃前期進行了遮掩和注意力吸引——最重要的是,線索的安排不僅瞞過了觀衆,也非常合理地瞞過了除安迪以外的每一個人。
因此,這絕對是一部你在看時永遠不會無聊,看後永遠不會忘記的電影。現在你應該丢下這篇文章,自己去獲得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