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周一上午開開心心來上班的她姐,打開了“可以遲到但不會沒有”的支付寶年度賬單。
不止她姐自己,每個同事打開賬單的反應也都出奇地一緻:
“我咋花了這麼些錢?“
“我哪兒來這麼些錢?“
“我咋記得我沒賺這麼多錢?“
為此,語文指揮中心又創造了一個新詞——
實不相瞞,看完賬單的她姐也是這麼覺得的,看着賬單覺得自己好像挺有錢的,同時又震驚于一年支出了這麼多錢,怎麼還把生活過成這種辣雞樣子。
不過最近一直在整理賬本的她姐對自己過去一年的收入和支出情況做了分析,感覺消費賬單肯定沒有這麼高。
結果螞蟻金服回應說這個年度賬單并沒有總消費的概念,而是總支出,且比去年增加了投資理财、金融保險、轉賬充值等等幾個闆塊,所以總支出的金額會比預計的高出許多。
這樣一來就說得過去了,畢竟她姐每個月都用支付寶給房東轉賬,這些錢平時是不列入我的“消費”範疇裡的。
不得不說支付寶真的很心機,為了滿足我們窮人脫貧的夢想,連統計方式都給改了,隻為了讓每個人曬出來的數字都足夠驚人。
幾萬隻是入門的門檻,幾十萬、幾百萬的支出賬單比比皆是......
月薪5k的發現自己其實也挺有錢,年薪百萬的看着消費支出分分鐘步入年入千萬的階級。
總之就是,每個曬出支付寶賬單的人,在那一瞬間,都覺得自己很富!
然而花了這麼多錢的你,過好了這一年嗎?
為什麼每個打開支付寶賬單的人都有同樣的疑問:“自己哪兒來的這麼多錢?”
提出這樣的疑問的人,大概率都是因為覺得支出和收入沒有成正比,發現自己忙忙碌碌一整年,年尾口袋沒有錢。
明明沒有買什麼東西,生活質量還沒得到很大改善和提高,賬單裡就已經花出去了大把的錢,餘額所剩無幾,信用卡債台高築。
而這正中了年度賬單的下懷,用一個誇張的數字滿足用戶的虛榮心,引導用戶分享,每個人的配文基本上都是“天呐為什麼花了這麼多”,其實潛台詞都是“看我多麼有錢”。
在分享賬單引發用戶攀比心的同時,又讓用戶忽略了自己真實的收支情況,自我感覺消費能力很強,隻不過是把賺到的錢花出去了而已。
既然有賺這麼多錢的能力,就不用擔心花出去的錢賺不回來,在這樣的心理相互作用下,支出越多,花錢就越來越大手大腳。
而且虛高的賬單比起來,你原本認為超出預算的心儀物品的價格簡直是九牛一毛,于是消費起來就肆無忌憚了。
說白了就是支付寶在用自己的「年度賬單文化」潛移默化地對用戶進行消費主義洗腦。
更能證明支付寶的心機之處在于支付寶在發布「年度賬單」的同時,卻以“年貨節活動期間賬單更新變慢“為由把賬單裡原有的按年統計收入和支出的功能下線了(這個理由反正我是不太信的)。
所以為了了解自己使用支付寶真實的消費記錄,她姐決定用一下支付寶自帶的「賬單一鍵導出」功能。
具體的操作流程——電腦登陸支付寶網頁版-首頁-交易記錄-查看所有交易記錄-我的賬單
這樣就可以自己選擇某段時間查詢自己的交易,還可以通過搜索關鍵詞查詢到自己某一筆交易的詳情,然後就可以把自己想要統計的賬單在網頁下端-「下載查詢結果」導出excel賬單。
導出的賬單各種明細都有,隻需要簡單地Excel操作就可以把支出和收入分别計算出來。
如果覺得導出Excel過于麻煩,可以試試支付寶app裡的「支付寶賬單」,裡面像網頁版一樣展示所有支付寶的收支記錄。
雖然支付寶會智能對每筆交易進行分類,但她姐還是發現有許多支出記錄的分類并不準确,所以為了方便記錄每筆交易的詳細信息,隻能自己手動進行分類和打标簽。
除了收支記錄以外,還有一個「統計」功能,可以查看自己的月賬單和消費曲線圖,方便分析每個分類在每月支出中的占比,在最下面還有當月最高的top5消費,方便你看到哪一筆開銷超支了。
總之她姐簡單計算了以後,發現我的支付寶實際消費比年度賬單少了将近一半!
年度賬單的虛假數字隻是噱頭,賬單的實質是把每筆收支詳細記錄下來,但如果隻是記錄,并不能幫我們解決自己的财務問題。
記賬的目的是幫助我們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财務狀況,為制定理财計劃打基礎的。
所以拿到賬單之後,她姐建議大家不要隻關注數字,而是要對賬單裡的各項開銷進行分析。
因為分析支出帳本是為了了解自己的消費習慣和分析優化空間,比如:
你可以通過環比這個月和上個月的支出,對自己的常規開銷進行短期調整和控制,例如買菜、交通費、外出就餐費用等等;
也可以對同一類開銷進行對比分析,例如用這個月的外出就餐支出對比上一月的外出就餐支出,這樣就可以清楚浮動的部分在哪裡,以及可以優化的空間;
還可以通過用Excel制作餅圖分析每項開銷在總支出的占比,對照自己的消費情況,看看到底哪些部分可以節省。
很多人在記賬的過程中,覺得記賬很難堅持,每天記賬太累了。
其實記賬未必每天都要一筆一筆記下來,如果是Excel記賬,可以控制在2-3天記一次賬,這樣一個月下來,記賬10-15次,每次隻需要幾分鐘。
像timi記賬app,更适合習慣随手記錄的人,及時記錄,非常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