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為什麼抱怨學生一茬不如一茬?】
1.因為社會整體在進步,今天的學生被四面八方、無孔不入的知識包圍,這個與過去迫不得已隻能依靠書本和老師的境況大相徑庭。
2.因為學生整體在變化,他們的智力、眼界、視野大大提升,反之,他們的體力、耐力、學習積極性、勤奮程度下降,他們的未來選擇更加多元。
3.因為教師的知識結構在在老化固化,能夠堅持學習,知識結構與教學方法能适應新需要的還遠遠不夠,吃老本當然很累。
【家長輔導孩子學習為何雞飛狗跳?】
1.家長就是以前老師知識結構和教學方法的一個映像,生活經驗或許已經更新,轉到孩子的學習輔導,仍然是老人一個。
2.現在的課程内容與要求已經改變,甚至評價機制也不同,整體上,更加關注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與運用,家長說課本變難了,其實是變活了。
3.我們已經會的内容,孩子為何不會?不是孩子笨,而是我們無法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那些一說就會的,不是家長教得好,而是孩子天分好,另外這種學生還是少數。
【知識詛咒的由來和能夠給我們的啟示】
1.“知識的詛咒”來源于1990年伊麗莎白·牛頓(Elizabeth Newton)在斯坦福大學所做的關于一個簡單遊戲的研究。在這個遊戲中,她把參與者分為兩種角色:“敲擊者”和“聽衆”。每個敲擊者選擇一首耳熟能詳的名曲并通過敲桌子把這個節奏敲給聽衆聽,然後讓聽衆根據敲擊的節奏猜出歌曲。
2.實驗過程中,敲擊者敲出了120首曲子的節奏,而聽衆僅猜出3首,準确率2.5%,更諷刺是,敲擊者的預測概率為50%。當一個敲擊者敲打的時候,他聽到的是歌曲,比如說“祝你生日快樂”,既有歌詞還有曲調。然而對聽衆來說,他們所能聽到的隻是一串分離的敲擊聲,嗒,嗒嗒,嗒嗒嗒。結果敲擊者會抱怨聽衆:你怎麼會這麼笨呢?
3.問題在于敲擊者擁有的知識(歌曲題目),他們想象不到缺乏這種知識會是什麼情形?他們不能想象聽衆聽到的隻是敲擊聲而不是一首曲子,這就是“知識的詛咒”。對于掌握知識的人,我們很難想象聽衆一無所知的樣子,我們的知識“詛咒”了我們。對于我們來說分享我們的知識很困難,因為我們不易重造我們聽衆的心境。
4.老闆和員工、老師和學生、政客和投票者、商人和消費者、作家和讀者……所有這些群體之間都需要持續不斷地溝通,他們之間存在着巨大的信息不對稱。當一個老闆讨論公司願景時,他的腦中有一首職員往往聽不懂的曲子。在很多不同部門的實際管理工作中,由于不同層級、不同部門間存在“知識的詛咒”,也就導緻了決策執行不力、溝通不順暢。
【破解“知識詛咒”SUCCESS六原則應用】
1.簡約,你要跟孩子講的東西,一定得從孩子角度出發,把他們當成一無所知,當然,如果他們已有經驗或基礎,那麼,從此開始,怎麼簡單怎麼來!
2.意外,更好的詞應該是新穎,從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角度切入,會有事半功倍的意外效果!
3.具體,尤其對小學生來講更加重要,把一個知識細化具體成一個個子知識點,逐個突破效果更好!
4.可信,知識與孩子生活經驗的深度結合,會帶來真實可信的感覺,學習欲望更強,雙方更彼此信任!
5.情感,知識的傳播必須帶上情感,在良好的氛圍裡不知不覺達成知識的傳播内化,是高手的帶貨技能!
6.故事,人都喜歡聽故事,真實或杜撰皆可,學生沉浸在你的故事裡,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這些值得我們慢慢體會,并好好地應用,逐漸教與學中的“知識的詛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