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歸因理論的基本原則
歸因理論的基本原則
更新时间:2024-12-28 03:35:41

《歸因理論(社會心理學)》

作者:羅黎帆老師,500強總經理出身的 高層次咨詢型培訓老師,與培訓崗位出身的老師們有很大不同。歡迎添加羅老師微信号luotler領取54套精妙實操工具包,也歡迎培訓機構建立合作(羅老師課酬成本更低,産品單價利潤更高)

經驗萃取,某種程度上,是分析過去發生的事情,進行歸因的一個過程。

歸因理論的基本原則(歸因理論社會心理學)1

社會心理學中,對經驗進行歸因,有3個流派:

1、海德的歸因理論:(内因、外因)

2、凱利的三度歸因理論(特殊性、一貫性、一緻性)

3、韋納的三維六要素理論(控制點、可控性、穩定性)

1、海德的歸因理論

1958年,海德(Fritz Heider)在他的著作《人際關系心理學》中,從通俗心理學(Naive psychology)的角度提出了歸因理論,該理論主要解決的是日常生活中人們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

⑴海德認為人有二種強烈的動機

一是形成對周圍環境一貫性理解的需要; 二是控制環境的需要。為了滿足這兩種需要,普通人必須要對他人的行為進行歸因,并且經過歸因來預測他人的行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滿足“理解環境和控制環境”的需要。因此,普通人和心理學家一樣,都試圖解釋行為并且從中發現因果關系,隻是普通人的歸因并沒有什麼科學方法,他們更多地依靠理解和内省。

⑵ 海德認為事件的原因無外乎有兩種

一是内因,比如情緒、态度、人格、能力等;

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壓力、天氣、情境等。一般人在解釋别人的行為時,傾向于内部歸因;在解釋自己的行為時,傾向于外部歸因。

⑶兩個原則:共變原則、排除原則

一是共變原則,它是指某個特定的原因在許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個特定結果相聯系,該原因不存在時,結果也不出現,我們就可以把結果歸于該原因,這就是共變原則。

比如:一個人隻要是喝酒喝多了,就會發脾氣吵架,不喝酒就沒事,我們就會把喝酒和吵架聯系起來,認為吵架的原因就是因為喝酒。

二是排除原則,它是指如果内外因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釋事件,我們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歸因。

比如:一個兇殘的罪犯又殺了一個人,我們在對他的行為進行歸因的時候就會排除外部歸因,而歸于他的本性等内在因素。

2、凱利的三度歸因理論

凱利認為,人們對行為歸因總是涉及三個方面的因素(1)客觀刺激物;(2)行動者;(3)所處關系或情境。

其中,行動者的因素是屬于内部歸因,客觀刺激物和所處的關系或情境屬于外部歸因。

任何一個因素的歸因都取決于下列三種行為信息:

⑴特殊性:被觀察者是否對同類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應?

行動者是否對同類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應,他是在衆多場合下都表現出這種行為還是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現這一行為。

例如:領導在特定的會議上隻批評了張三,而沒有批評其他員工,那麼,這個行為就是特殊性的。

⑵一貫性:在不同時間點、不同情境中,同一個人面對同一刺激的反應是否相同? 即指行動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時候對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應,即行動者的行為是否穩定持久。

例如:不管張三怎麼做,領導總是批判他,還是隻有今天批評他。

⑶一緻性:不同人在面對相同刺激時,行為反應是否與被觀察的人行為一樣?其他人對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與行為者相同的方式反應。如果每個人面對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應,我們說該行為表現出一緻性。

例如:所有的領導都批評張三,那麼這一行為就是一緻性高的。

凱利認為這三個方面信息構成一個協變的立體框架,根據上述三方面的信息與協變,可以将人的行為歸因于行動者、客觀刺激物或情境。

根據三度理論,個體歸因時需要同時考慮三種信息:

⑴特異性信息:反應方式是否有特異性,是否針對某一刺激客體做出反應。

⑵共同性信息:對同一刺激的反應是否相同。

⑶一緻性原則: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應是否一緻。

個體從以上三方面信息的協變得出結論。如果特異性、共同性和一緻性都高,我們就可能做出外部原因的歸因。如果特異性低、共同性低和一緻性高,那麼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歸因。

研究案例:一位叫瑪麗的小姐看一個小醜表演時笑得厲害。為什麼?

第一種情況是提供高特異性,高共同性,高一緻性信息。即瑪麗沒有對其他小醜發笑,每個人都對這個小醜的表演發笑,瑪麗總是對這個小醜的表演發笑。這種情況下,61%的被試者将瑪麗發笑的原因歸因于刺激客體,即這個小醜。

第二種情況是低特異性、低共同性、高一緻性,即瑪麗對小醜表演總是發笑,别人對這個小醜不發笑,瑪麗總是對這個小醜發笑,那麼86%的被試者将瑪麗發笑的原因歸因于瑪麗本人。

第三種情況是高特異性,低共同性和低一緻性,也就是瑪麗沒有對别的小醜發笑,别人也不對這個小醜發笑,瑪麗以前從未對這個小醜發笑過,這種情況下,72%的被試者将瑪麗發笑的原因歸于情境。

上面的研究證明了三維理論能比較準确地預測人們的歸因結果。

三、韋納 三維度六要素理論歸因方式

心理學家維納把人類對過去做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内外因、穩定性、可控性。

内外因是指影響成敗的因素是内部的還是外部的。

穩定性是指影響成敗的因素是穩定的,還是偶然出現的。

可控性,即影響成敗的因素是個體能力控制之内,還是之外的。

根據上述三個維度,韋納總結出了個人成敗歸因分析中涉及到的六個因素:能力、努力、任務難度、運氣、身心狀況及其它,其中前四個因素為主,後兩個為輔,并進一步提出歸因三維模式,即控制點、穩定性和控制性。

按照歸因三維模式對歸因分析中四個主要因素進行劃分:

能力屬于内部的、穩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努力屬于内部的、不穩定的、可控的因素;

任務難度屬于外部的、穩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運氣屬于外部的、不穩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歸因效果方面:

失敗被歸因于内部的、穩定的、不可控的原因将會弱化進一步活動的動機

被歸因于外部的、不穩定的、可控制的原因,則不會弱化甚至還會強化進一步活動的動機。

舉例:

内因 or 外因

例:小明被雨水淋濕了。

如果小明進行内歸因,她就可能會認為是自己沒有看天氣預報的錯。

如果小明進行外歸因, 那她就會認為是這個天氣突然變化讓她被雨水打濕了。

可控制 or不可控制

例:小明被雨水淋濕了。

如果小明歸因于可控因素,她可能就會覺得,怎麼這麼巧今天沒帶傘就下雨啊,看來雨傘得常備。

如果小明歸因于不可控因素,她可能會想,每次我一忘帶傘就百分百下雨,好倒黴。

穩定 or 不穩定

例:小明被雨淋濕了

如果小明歸因于穩定因素,她可能會想:我的記憶力太差了,想帶的東西從來都不記得帶,沒救了。

如果小明歸因于不穩定因素,她可能會想:我沒有帶傘肯定是因為我不夠努力去記住這件事,隻要我努力,一定能每次都記住帶傘。

人們通常會結合這三個歸因的維度,來對自己的成功與失敗進行歸因,而這樣的歸因,也會對個人内心的感受産生一定的影響

如果人們把成功歸因于内部、穩定、且可控的因素時,内心會感受到自豪;

但如果把失敗歸因于内在、穩定、且不可控的因素時,内心就會感覺到自卑。

而當一個人持續地把失敗歸因于自己内在穩定不可控的因素時,就很容易會産生習得性無助——一種認為自己無論如何努力都會注定失敗的信念。

從而在面對新挑戰的時候表現出非常消極的态度。

因此一個人對于自己的信念,會對自己的智力和成就都會有很顯著的影響。

歸因與科學解釋的區别

科學解釋是在一定理論指導下,運用比較嚴密的實驗和邏輯方法進行;

而歸因主要是指普通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的歸因,它無需理論指導,也不甚周密。

科學解釋力求避免錯誤,既使出現失誤,也是人類的認識能力有限。

而歸因卻容許錯誤,甚至有意出現錯誤,比如有些人很喜歡給自己找借口。

科學解釋主要側重于自然現象,往往可以客觀地進行研究,并作出一個事實判斷;

而歸因對象偏重于社會行為,歸因時不可避免地會帶上強烈的主觀色彩,屬于一個價值判斷。

這一節就分享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啟發。紙上談兵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