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發物這麼多還有什麼是能吃的
發物這麼多還有什麼是能吃的
更新时间:2024-11-11 16:09:10

健康中原

大魚号 07-27 11:21

人家說了生病,xxx 和 xxx 以及 xxx不能吃要忌口。

人家說手術了,xxx 和 xxx 以及 xxx ,要忌口,不能吃”。

人家說發燒了,xxx 和 xxx 以及 xxx不能吃要忌口。

…… ……

在生活中總能聽到這樣善意的建議,而理由都是


“因為這些都是發物”,還有就是人家說了


發物這麼多還有什麼是能吃的(老一輩口頭常說的)1

其實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如果不舒服

究竟要在吃上有什麼注意的麼?

xxx和xxx是不是忌口不能吃?”

其實根據最新的醫學研究,這些或那些都能吃

當然

隻要以前不過敏就放心吃好啦。

可換來的卻常常是懷疑的眼神以及這句:

我不禁感歎這個名字叫“人家”的人簡直太壞了

他家的孩子是我們最大的童年陰影,

她家的老公是我們成年後的陰影,

沒想到連吃個東西還要受到繼續受他(她)擺布。

1“發物”到底是什麼?真的不能吃麼?

  • “發物”,是個僞概念,隻要不是口腔消化道肛門疾病/手術,且自身沒有代謝疾病,又不是孕婦或哺乳期,請循序漸進且放心地吃任何你以前吃了不會不舒服的食物,包括海鮮魚肉、牛肉羊肉和醬油辣椒。

下邊有三個研究文獻分享給大家。

[1] 黃丹卉。中醫飲食禁忌中“發物”的文獻研究。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09。

黃丹卉在她的碩士論文"中醫飲食禁忌中‘發物’的文獻研究"中,詳細描述了究竟哪些東西屬于發物,有興趣的同學不妨檢索來仔細閱讀下,相信你們看後就會明白:如果真的所謂發物都不能吃,那就隻能吃人了。

[2] 先國民,梅治家,謝名英。試論胂瘤病人的忌口問題華西醫訊。1986,1(1): 54-56。

先國民等對 170例腫瘤病人的飲食禁忌進行了調查分析,結果令人揶揄:那些禁忌多的腫瘤患者複發率要明顯高于飲食禁忌少甚至沒有禁忌的患者。先國民等學者因此認為高營養才是重要原則,而過多的禁忌是有害的。

[3] 徐饅翔,劉靜,趙睐,李部峰。中國慢性尊麻疫患者的忌口情況及其與食物過敏關系的研究。2012全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彙編[C]。2012。

徐饅翔等[通過研究證明:中國慢性荨麻疹患者忌口無大效果,發病期間不必改變飲食習慣。

發物這麼多還有什麼是能吃的(老一輩口頭常說的)2

日常臨床中,被患者和患者家屬問到能不能吃頻率最多的“發物”就是:

魚肉、海鮮和牛羊肉

這些其實都是對傷口愈合恢複非常有利的高蛋白低脂肪類食物,其營養價值要遠遠高于那些傳說中極有營養卻其實隻有脂肪、嘌呤和調味品的魚湯雞湯鴿子湯排骨湯。

發物這麼多還有什麼是能吃的(老一輩口頭常說的)3

隻要手術前不過敏,吃過也沒有不舒服,手術後就放心吃,隻是注意下吃的量方面逐漸循序漸進多起來就好。

通過跟一些醫學權威接觸,發現他們對于這個問題也抱有同樣的觀點。

隻要不是口腔消化道肛門手術,而且又沒有糖尿病、痛風等代謝疾病,手術前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手術後也一樣。

其實,更應該将注意力放在術後康複鍛煉上,吃這方面根本沒有那麼多講究,适度加強蛋白等營養攝入就好。

影響傷口愈合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患者年齡、傷口局部血運、有無炎症或感染以及全身營養外,患者心情和情緒也非常關鍵。

煙酒及油炸食品屬于本身就對健康有害的,無論何時都不應該沾,這點自然毋庸置疑。

發物這麼多還有什麼是能吃的(老一輩口頭常說的)4

2那些所謂辛辣刺激到底應該禁忌嗎?

飲食禁忌,是中國民間禁忌最為猖獗的地方。如果說“發物”撐起了飲食禁忌的半邊天的話,那另一半天空必然屬于“辛辣刺激”。

《英國醫學期刊(BMJ)》作為全球著名的四大主導醫學期刊之一,在我們醫學界是神一般的存在。

2015年,牛津大學、哈佛大學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曆時8年研究,覆蓋了近50萬名年齡在30~79歲的中國人後,終于聯手在BMJ上發表了一篇名為《Consumption of spicy foods and total and cause specific mortality: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的重磅文章。

這篇相對較新較權威研究通過循證醫學的方法得出的結果顯示:

每周吃1至2次辛辣食物的人與不吃辣的人相比,整體死亡風險減少10%;

每周吃3至7次辛辣食物,死亡概率風險下降14%;

常吃辣椒的人死于癌症、心髒病和呼吸道疾病的幾率也明顯低于不常吃辣的人。

因此,讓所有的病人都忌辛辣食物,本身就是健康管理上的“惰政”,上綱上線一點說就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任。

◆ 吃辣椒的好處不少:

1、增加消化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促進食欲;

2、加速血液循環:連中醫都認為辛辣食物有“除風、發汗”的作用;

3、富含各種維生素,優點不言而喻。

◆ 真正需要忌“辛辣刺激”的人群:
  • 1、嘴唇、口舌、咽喉部有炎症或疾病:口腔潰瘍、舌潰瘍、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咽炎、喉炎等。

  • 2、胃腸道、肛門有炎症或疾病:不言而喻。

  • 3、營養不良者:辛辣刺激會增加胃腸蠕動,使得食物快速通過腸道甚至腹瀉,不利于營養吸收。

  • 4、對辣椒敏感的人者:一吃辣椒就變身歐陽鋒式“臘腸”嘴,或一吃火鍋就肚子疼拉肚子好幾天,就沒有必要再吃了。

  • 5、睡眠困難者:晚餐進食辛辣刺激食物,加速血液循環、增加胃腸蠕動後,會讓入睡更加困難,加重失眠和精神衰弱。

  • 6、有與出汗相關問題的人:很多皮膚病與皮脂汗腺分泌有關,如脂溢性皮炎等,進食辣椒後皮脂腺分泌旺盛可能會加重既往皮膚疾病。

辣椒本身并無甚危害,但是與辣椒相伴的高脂肪飲食這個真正的罪魁禍首卻常常被我們所忽視。

辣椒不僅增加了我們的食欲,而且由于辣椒素屬于脂溶性物質,當被辣椒刺激厲害時,人會不由自主的想吃脂肪高的食物去溶解辣椒素緩解辣感,所以在吃辣時,我們往往不自覺的就增加了食物的攝入,尤其是脂肪的攝入。

仔細想想重慶火鍋和毛血旺裡的各種内髒、水煮魚裡滿滿的熱油吧......

發物這麼多還有什麼是能吃的(老一輩口頭常說的)5

3醬油的那些事兒很多患者都會說擔心吃醬油會讓手術傷口變黑。追問理論來源,曰“人家”說的。

好吧......

其實真相是這樣的:皮膚變黑是由于黑色素沉着,我們身體合成黑色素的原料叫“酪氨酸”。

醬油裡的确有酪氨酸,但諷刺的是,牛奶和豆漿中的酪氨酸含量遠遠高過醬油。

發物這麼多還有什麼是能吃的(老一輩口頭常說的)6

此外,就算把酪氨酸吃進肚子裡,身體不用它來加工黑色素,黑色素的生成和沉着與紫外線、炎症等各種複雜因素有關。

此外,黑色素是可以代謝淡化掉的,黑色素的代謝淡化依賴于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合理攝入,因此為了把傷口變黑而忌口是大錯特錯的,相反更應該全面均衡飲食。

因此,

吃醬油對傷口不好或讓傷口變黑是徹頭徹尾的謠言。


隻要不是口腔消化道肛門疾病/手術,且自身沒有代謝疾病,又不是孕婦或哺乳期,請循序漸進且放心地吃任何你以前吃了不會不舒服的食物,包括海鮮魚肉、牛肉羊肉和醬油辣椒。

隻要不是上文中的6類人,再注意吃辣時脂肪和鹽的攝入量,大可放心吃辣。

吃醬油不會讓傷口變黑的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上海小吃排行榜前十名
上海小吃排行榜前十名
上海是各種名特小吃荟萃的地方,由于上海這個城市特有的地理位置和發展曆史,其小吃有着兼容并蓄的特點,所有的小吃幾乎都不是土生土長而來,而是将其他地方的美食吸收進來改良,然後煥發新的光彩,其發源多以江浙一帶為主,經過改良的上海小吃,既不同于粵港...
2024-11-11
二建事故等級劃分
二建事故等級劃分
2Z206040施工安全事故的應急救援與調查處理★☆☆☆☆一、生産安全事故的等級劃分标準(1)特别重大事故: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重傷;或1億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2)重大事故: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傷...
2024-11-11
高腳蜘蛛有毒嗎?
高腳蜘蛛有毒嗎?
高腳蜘蛛有毒嗎?高腳蜘蛛螫咬帶毒高腳蜘蛛帶有寄生蟲,若不慎被高腳蜘蛛咬傷,傷口有可能會因細菌感染而出現發炎、化膿等症狀,需要及時用碘酒或酒精消毒高腳蜘蛛常栖息于室内、外牆壁,不結網,移動速度很快,是家居蟑螂的主要天敵,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
2024-11-11
玉露愛誰
玉露愛誰
感謝作者【花子青】的原創獨家授權分享編輯整理:【多肉植物百科】百科君坐标:江蘇省南京市很多肉友不怎麼養玉露,有的養也養得比較少。可能是玉露比較小巧,視覺效果不強吧。其實這是一種錯覺,玉露的觀賞性非常高,在肉肉界絕對是有顔值的寶寶。玉露晶瑩剔...
2024-11-11
蹴爾而與之與什麼意思
蹴爾而與之與什麼意思
蹴爾而與之與什麼意思?蹴爾而與之與的意思是給出自孟子《魚我所欲也》,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蹴爾而與之與什麼意思?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蹴爾而與之與什麼意思蹴爾而與之與的意思是給。出自孟子《魚我所欲也》。原文如下一箪食,一豆羹...
2024-11-11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