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兒女一直被全世界奉為友誼之邦,忠孝民族。所以感恩節絕不僅僅是國外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比如“投桃報李”,“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等等。感恩之心,始于大自然的饋贈和良知。所以幾千年來,中國的文化傳承一直由感恩二字串聯起來的,千百年來,華夏子孫已經把感恩這種元素溶于血液之中,這樣的文化才有鮮活的意義。
最早學會的關于感恩的詩詞,便是孟郊的這首詩。
《遊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
全詩根據遊子臨行前母親的一個小動作,延伸到至真至深的母愛,讓讀者身臨其境,真摯自然。發自肺腑,以至于一千多年來被廣為傳誦。
感恩其實不僅僅是父母之愛,親人摯愛,還有友情,還有社會的關愛等等,都值得我們感恩,在基督教的信徒心中,每一餐都是上帝賜予的,所以每一餐前都要真誠向上帝祈禱。我們的大詩人李白,就曾寫下了表達友誼的一首詩詞。
《贈汪倫》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餘味,自然而又情真。
另外針對友誼比較知名的詩詞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高适的《别董大(其一)》等,個人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這兩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别意,同是宦遊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把前面淡淡的傷離情緒一筆蕩開。詩人設想别後:隻要我們聲息相通,即使遠隔天涯,也猶如近在咫尺。這與一般的送别詩情調不同,含義極為深刻,既表現了詩人樂觀寬廣的胸襟和對友人的真摯情誼,也道出了誠摯的友誼可以超越時空界限的哲理,給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别董大(其一)》
唐 ·高适
千裡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話說得多麼響亮,多麼有力,于慰藉中充滿着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鬥、去拼搏。
《獻劉濟》
唐 ·李益
草綠古燕州,莺聲引獨遊。雁歸天北畔,春盡海西頭。
向日花偏落,馳年水自流。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樓。
描寫遼闊的江南風光,抒發了對劉濟的感恩情感。
《遣悲懷三首·其三》
唐 ·元稹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幾多時。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嶽悼亡猶費詞。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惟将終夜常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詩人仿佛在對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遠永遠地想着你,要以終夜“開眼”來報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癡情纏綿,哀痛欲絕。這首詞也被文人作為懷念親人的佳作,不過,遺憾的是元稹的真實為人并不像詩詞說的一樣,對妻子忠貞不移,元稹妻子剛剛逝世兩周,元稹就娶了新的媳婦兒了。
《晚晴》
唐 ·李商隐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并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
越鳥巢幹後,歸飛體更輕。
晚晴美麗,然而短暫,人們常在贊賞流連的同時對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與怅惘。然而詩人卻欣慰喜悅,明朗樂觀。“人間重晚晴”後多用以比喻社會上尊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
《十五》又名《将母》
宋·王安石
将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
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這首詩寥寥數語,刻畫出母親在月圓之夜聽到杜鵑的聲音,就想起離鄉在外的兒子,雖然南北相隔,但是仍然深深牽挂。
《墨萱圖》
元·王冕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
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舉頭望雲林,愧聽慧鳥語。
燦燦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南風吹着萱草,搖擺着是為了誰吐露着芬芳?慈祥的母親倚着門盼望着孩子,遠行的遊子是那樣的苦啊!對雙親的奉養每天都在疏遠,孩子的音訊每天都不能傳到。擡頭仰望高高的樹林,聽到慧鳥的叫聲思念起來至此很是慚愧。
《歲暮到家》
清代·蔣士铨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歎風塵。
用樸素的語言,細膩地刻畫了久别回家後母子相見時真摯而複雜的感情。“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把母親對愛子無微不至的關懷寫得多麼真實、生動,情深意重,讓所有遊子讀後熱淚盈眶。
感恩是一種歌唱生活的方式,是一種積極處世的哲學。生活中需要我們感恩的人和事物太多,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感恩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