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迎來回歸祖國25周年,而“祖國”二字在香港年輕一代眼中又是怎樣的概念?在香港,越來越多的學校通過一次次的升旗儀式、一節節用普通話教學的課堂,拉近了青少年與國家之間的距離,在他們心中埋下對國家認知的“種子”。來看本集香港回歸25周年系列報道——
香港學生:國旗象征“溫暖的家”
這所沒有操場的小學在過往數十年來,唯一的旗杆隻能聳立在沒有圍欄的天台上。一年多前,學校在禮堂安裝了一支流動旗杆後,學生們終于能在校園裡看着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香港小學生 黃柏滔:
“升旗的時候,我覺得很驕傲,因為國旗升到頂點的那一刻,象征着我有一個‘溫暖的家’。”
為培養學生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感情,香港教育局去年發出通告,今年起所有中小學每周都需要舉辦一次升旗儀式。有的學校不僅在校園裡升旗,更帶同學生前往位于香港離島的東龍洲,為這座小島獻上曆史以來的首次升旗儀式。
香港回歸後理應推行國民教育,但因為種種原因,國民教育獨立成科被擱置至今。不過,有一所學校早在10年前就已經開展了國民教育課,無論社會如何變遷,教學初衷始終如一,這所學校用行動表達了教育理念和對學生的期盼。
香港鮮魚行學校校長 施志勁:
“我們要做一個基礎,讓學生們去了解、認識自己國家的情況。當知道後,他們以後看到一些不全面或是被歪曲的報道時,不會人雲亦雲,因為大家都有自己獨立判斷和思考的能力。”
目前在香港,像鮮魚行學校這種主動推行國民教育的學校其實并不多。校長施志勁表示,希望如實道出國家的真實情況,讓學生們自己思考。
香港鮮魚行學校校長 施志勁:
“每一個國家在發展過程當中,一定是逐步地發展起來的。在這個過程中,作為教師要去教育學生有這份責任感。我們要去做出改變,令中國越來越好、越來越富強,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香港學校校長:普通話授課促進學生學習成效
語言也是一個民族的重要特征和文化符号。香港《基本法》第九條規定,中文和英文都是香港特區的行政、立法和司法機關的正式語言,粵語是日常語言。但随着兩地居民交往越來越頻繁,香港社會對普通話的應用需求也不斷增加。
目前,在香港400多所中學裡,有大約四分之一的學校使用了普通話教中文課。其中,仁濟醫院王華湘中學以接近20年“普教中”的經驗說明,普通話作為授課語言,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中文水平,也會讓學生慢慢了解到兩地的用字差異。
陳樂瑤同學:
“應該是‘的士’,因為在普通話裡是‘出租車’,所以有時候就自然地講了些廣東話出來。”
香港仁濟醫院王華湘中學校長 邱少雄:
“近年來,香港的小朋友對于普通話的熟悉程度都很高,有時我在校園裡也都有聽到有些同學閑聊時是用普通話來交流的。當學生用普通話與内地其他學生交流時,他們就會感受到中國的文化。在他們交流的過程中,他們聽得懂别人在說什麼,然後自己又能夠溝通,他們就會對這個交流活動感到很舒服,也會學習到更多東西。”
香港教育界:學生親身前往内地感受勝過千言萬語
要拉近香港新一代與國家的距離,隻靠一門課程或者舉辦升旗儀式是遠遠不夠的。當他們近距離見證内地的飛速發展時,對國家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便會油然而生。
香港鮮魚行學校校長 施志勁:
“過往我們經常聽到在講中國交通的時候就會提起高鐵,當他們親身坐了高鐵,他們發現原來高鐵又快捷又幹淨。這種思想沖擊就會使他們開始改變自己的想法,會覺得原來中國很多事情都很好。這個并非是‘唱好’,而是他們親曆之後自己的一個感受。”
課堂上學過的知識可能有一天會遺忘,但親身的經曆永遠讓人印象深刻。站在香港回歸25周年的新起點上,香港的年輕一代應該心懷香港,放眼國家和世界,自強不息,為中華民族作出貢獻。
來源:鳳凰衛視林浩賢 香港報道
編輯:秋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