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詩玥
身姿曼妙的仕女圖、栩栩如生的龍鳳圖、蒼翠挺拔的迎客松……在濟南市市中區二七新村街道81歲老人陳兆廷的家中,一進門便能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氣息。其中最引人矚目的還要屬挂在牆上的一幅幅作品,立體的雕刻和絢爛的色彩,讓人完全看不出來這竟然是易拉罐制成的。
退休後的新生活
一個愛好堅持20年
2002年,陳兆廷退休了,也是在那一年,他的老伴一時興起,用易拉罐雕刻出了兩條龍。由于工藝複雜,做起來費力,做完這幅畫,他的老伴便放棄了,可陳兆廷卻發現了其中的樂趣,這一堅持,就是20年。
“我從小就喜歡畫畫,不過沒有特意學過,這下終于有時間可以好好研究了。”陳兆廷說,為了豐富自己的老年生活,前兩年他的孩子特意給他報了一個老年大學,裡面的課程包括陶塑、繪畫,還有泥塑……有了這段經曆,陳兆廷再作畫時就更加得心應手了。
為了有一個安靜的作畫環境,陳兆廷在自己的卧室搭建了一個簡易的工作台。一卷鐵皮,一根圓珠筆,一個鑿子和一把剪刀,幾樣簡單的工具相互配合,卻能夠組成“易拉罐畫”的基本面貌。
先把想做的圖像拓印下來,把易拉罐用火烤出漸變的色彩,再用圓珠筆描出痕迹……陳兆廷細緻講述着做畫的整個流程。易拉罐的邊緣鋒利,火焰的溫度高,整個制作的過程需要極其小心。不過,這對“老手”陳兆廷來說可沒什麼難度,多年的堅持使他養成了“肌肉記憶”,制作時幾乎從不會受傷。不僅如此,他還在制作這些畫時融入了很多自己的奇思妙想:瓜子皮、栗子皮、開心果皮……陳兆廷把它們刻畫出齒痕,做出牡丹花的樣子,和易拉罐貼合在一起,整幅牡丹圖就變得栩栩如生,十分好看。
七一時,老黨員陳兆廷特意做了一副名為《南湖紅船》的易拉罐畫作為紀念。但随着年紀的逐漸增高,陳兆廷的手也慢慢越來越抖,很多精細活都做不了了。“本想寫幾個字留作紀念,可惜隻能在畫上刻個黨徽,當做是自己的心意。”說到這裡,陳兆廷的臉上流露出幾分遺憾。陳兆廷沒有讓這種情緒停留太久,片刻後,他又笑着看向了牆壁上挂着的仕女圖。這些十幾年前做的畫上,女人妝容精緻、着裝清麗,那是歲月留給他寶貴的記憶。
不僅是愛好和作品
更是情感的寄托
在熱愛藝術的這條路上,陳兆廷也不算“孤軍奮戰”,每當陳兆廷開始作畫之際,他的老伴也會在客廳學着用絲綢制作絹花,兩個熱愛藝術的人相得益彰,時不時還交換作品互相欣賞,為彼此提出一些建議。
除了自己家人的支持,這一路走來,陳兆廷還收獲了很多關注和喜愛。在知道陳兆廷能用易拉罐做工藝品後,單位的老同事和小區的鄰居,還紛紛攢下易拉罐給他送來。陳兆廷笑着說,這算是“甜蜜的負擔”,“那麼多材料,也不知道畫多少副畫才能用完。”
陳兆廷說,他願意堅持做下去,因為用易拉罐作畫對他來說有着不同的意義。他把自己畫的畫送給老年大學的老師和過去的老戰友,送給所有喜歡他畫的朋友。對他們來說,這不再隻是愛好和作品,更成為了聯系大家情感的橋梁。
“我的老戰友來濟南找我玩,一家人一下子就問我要走了三幅,還有我的兒子,每次看我都要帶走幾幅……”那些畫被挂在相距萬裡的朋友家裡,被兒女介紹給自己的孩子,這些畫把他們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說到這裡,陳兆廷的臉上滿是驕傲,這種感受給予了他繼續堅持的動力。
這些年,陳兆廷畫的畫越來越多,慢慢地,牆上已經挂不下了。陳兆廷隻能把一些過去的作品放在櫃子下面,疊在箱子裡,厚厚的畫作疊在一起,少說也有個幾百幅。為了節約作畫的成本,陳兆廷用舊挂曆裁剪出畫框的形狀裱在畫周圍,遠遠看去就像真的一樣“一個畫框要好幾十塊,這樣省錢,我還能繼續畫更多的畫。”他笑呵呵地說着。
“怎麼能做得更好一點,怎麼能改進一下,怎麼能把藝術性體現的更好,在這方面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陳兆廷認為,他們這一代人,過去隻想着,隻要能健健康的,不給孩子添麻煩就已經很好了。現在随着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大家在意的就不再隻有健康,還既要有思想,也要有情趣。“堅持做這件事,讓我覺得活得特别有意思。有事幹,有目标,這樣我的心裡也覺得愉快。”
黃匡《瓯北醫話》載:“學書用以養心愈疾,君子樂也。”也正是陳兆廷這種對藝術作品的探索和追求,才讓生活在“老有所依”的基礎上達到了“老有所學”的精神文化滿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