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德是什麼?魯迅先生的《故事新編》裡有一篇《出關》,講的事情跟老子和《道德經》有些關系,摘錄兩段如下:,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道德經中的德是什麼?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道德經中的德是什麼
魯迅先生的《故事新編》裡有一篇《出關》,講的事情跟老子和《道德經》有些關系,摘錄兩段如下:
魯迅先生(來源網絡)
老子像一段呆木頭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會,這才咳嗽幾聲,白胡子裡面的嘴唇在動起來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側着耳朵聽。隻聽得他慢慢的說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沒有抄。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老子接着說,“常有欲以觀其竅。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大家顯出苦臉來了,有些人還似乎手足失措。一個簽子手打了一個大呵欠,書記先生竟打起磕睡來,嘩啷一聲,刀,筆,木劄,都從手裡落在席子上面了。
出關國畫(來源網絡)
《西遊記》中的老子(來源網絡)
不多久,牛就放開了腳步。大家在關口目送着,去了兩三丈遠,還辨得出白發,黃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塵土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變成灰色,再一會,已隻有黃塵滾滾,什麼也看不見了。
大家回到關上,好像卸下了一副擔子,伸一伸腰,又好像得了什麼貨色似的,咂一咂嘴,好些人跟着關尹喜走進公事房裡去。
“這就是稿子?”賬房先生提起一串木劄來,翻着,說。“字倒寫得還幹淨。我看到市上去賣起來,一定會有人要的。”
書記先生也湊上去,看着第一片,念道:
“‘道可道,非常道’……哼,還是這些老套。真教人聽得頭痛,讨厭……”。
“醫頭痛最好是打打盹。”賬房放下了木劄,說。
“哈哈哈!……我真隻好打盹了。老實說,我是猜他要講自己的戀愛故事,這才去聽的。要是早知道他不過這麼胡說八道,我就壓根兒不去坐這麼大半天受罪……”。
“這可隻能怪您自己看錯了人,”關尹喜笑道。“他哪裡會有戀愛故事呢?他壓根兒就沒有過戀愛。”
現代的人去讀《道德經》,大部分應該是《出關》裡描述的那樣情景:“面面相觑”“打起磕睡來”“坐這麼大半天受罪”“真教人聽得頭痛”,因為《德經》的開篇是這樣的: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道經》的開篇是這樣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這樣的文章,聽起來真隻好打盹了!《道德經》裡面定義的這些概念是那時候的環境,現代人的思維已經很難理解,概念的内涵大抵是不變的,但外延已經擴展了很多,需要賦予一些新的解釋。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等,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的一部著作,為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并分為81章。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内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道德經》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現在常常念叨的“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等名句都是出自《道德經》。
在中國現代的漢語中,經常說的志同道合、旁門左道、道聽途說、離經叛道、分道揚镳、背道而行、歪門邪道、道貌岸然、盜亦有道;感恩戴德、三從四德、厚德載物、功德無量、以怨報德、以德服人、離心離德、德才兼備、仁義道德等等中的“道”和“德”就是很費解的概念,合在一起的“道德”是最重要的“品質”!
“道”是“衆妙之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内涵于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道”不隻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内、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因此由道進入德是由自然秩序同向社會秩序的一道屏障,即轉而論述人的行為規範。德與法都是規範社會與人的行為的約束力量,但在老子那裡兩者有不同的地位。老子認為,上德的本質與道之德的本質同于一,因此上德源自于“道”。老子所言之德也不同于常人所言之德。
這些解釋讓人一頭霧水,很有“你不說,我還明白,你越說,我越糊塗”的感覺!
易中天先生(來源網絡)
易中天老師也說:要說清楚什麼是道,必須先說清楚什麼是德,德是什麼呢?德的甲骨文是一隻眼睛在看路,一隻眼睛在看路看下來是什麼結果呢?直,一隻眼睛看路是直的,所以“德”這個字還有三種寫法,一個是雙人旁加一個直“徝”,第二個寫法直在上面下面一個心“惪”,第三種寫法,雙人旁,上面一個直,下面一個心“憄”。所以“德”這個字在古代可以念“直”,孔子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就是當時讀音是一樣的。德的第一個意思是“直”,第二個意思是“得”,也是“得到”的意思,也就是說“德”是從“道”那裡得到的真理,真理是直的,這真理從哪兒來的?從路上看來的,什麼路呢?天下最大的路“道”,所以“德”是從“道”那裡得到的東西,“道”是能夠給“德”得到的東西。
按照上面這些解釋和讨論,“道”是具體存在的路,引申為做一件事的一套方法、策略和準則,如劍道、棋道、茶道、盜亦有道等。“德”是在道上走“得道”的真理,是抽象程度更高的概念。按照現在的觀念,科學就是要探索出萬事萬物背後運行的規律,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所有規律。研究某一特定規律的就是特定的學科,研究所有特定規律的規律就是哲學,即哲學是研究普遍規律的,規律隻能有兩個層次,所以哲學是最高的精神活動,此處的規律包括所有的定理、公理、公式、效應、法則等等。
按照以上的解釋,劍道是研究劍的規律,棋道是研究棋的規律,茶道是研究茶的規律,盜亦有道就是盜賊也有做盜賊的一套準則。研究劍道、棋道、茶道這些特定規律的普遍性,“得到”的規律就是“德”,德應該就是哲學。
在《道德經》中有“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因此即便現在也将“道”認為是最高的,所以“道”和“德”就成了有些混亂的概念,越解釋越糊塗,如果按照以上的探讨重新解釋一下,就很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