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越南北部長期為中國領土。安南自公元前3世紀的秦朝開始成為中國領土,至五代十國時吳權割據安南脫離南漢,逐漸獨立。此後安南長期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存在。中國曆朝曆代相繼南伐,從秦朝開始到現代,較大規模的戰争共計有10次,現在就詳解十征安南。
一征安南: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任命任嚣為主将和副将趙佗進攻百越各部族,完成平定嶺南的大業,整個嶺南由此劃入了秦朝的版圖。秦始皇在嶺南設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象郡下轄地區包括今兩廣的西部、越南中北部。秦朝滅亡後,公元前204年(漢高祖三年),趙佗起兵吞并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建立南越國,号稱“南越武王”,脫離中原王朝的通知。
二征安南: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任命衛尉路博德為伏波将軍,與樓船将軍楊仆等兵分五路,出兵10萬發動對南越國的戰争,并于公元前111年冬季滅亡南越國,結束了南越國地方政權割據統治,在越南北部設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實施直接的行政管理。在之後的一千多年時間裡,交趾地區雖然屢有反抗,但是大體上一直受到中國古代政權各朝代(漢朝、東吳、晉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漢和明)的直接管轄。
三征安南:公元40年,素來臣服于中國的交趾郡發生叛亂。交趾女子征側因其夫為交趾郡太守蘇定所殺,憤而起兵反抗,其妹征貳也号召響應。姐妹兩人所帶的叛軍得到交趾、九真、日南、合浦等郡夷人的支持,攻陷嶺南65座城池。征側自立為王,号稱“征王”。公元42年,東漢光武帝拜馬援為“伏波将軍”,統領漢軍八千,合交趾兵共兩萬軍隊,南攻交趾。馬援大軍沿水路而進,深入交趾腹地,依山開道千餘裡,直搗二征巢穴,大破反軍。馬援斬殺征側、征貳,傳首洛陽。
四征安南:三國時期,交州太守士燮割據一方40多年。 公元211年,東吳孫權任命步骘為使持節、征南中郎将。步骘斬殺陰懷異心的蒼梧太守,威震一方,交趾太守士燮率衆前來歸附。步骘逐一消滅前刺史張津故将夷廖、錢博割據勢力,交州秩序逐漸穩定。
五征安南:公元937年,五代十國時期,南漢的交州發生叛亂,本地貴族吳權占據交州自立為節度使。南漢高祖劉龑封兒子劉洪操為交王領兵攻打,結果劉洪操不敵陣亡。劉龑放棄了交州,為日後的安南獨立留下了隐患。公元939年,吳權自中國五代南漢政權而分裂(吳朝),交趾地區告别了中國一千多年的統治,但是并未建立國号與使用年号。
六征安南:北宋時期狄青平定侬智高叛亂平定後,交趾借機向宋境内擴張。派兵侵擾,掠奪财産。公元1059年交趾派兵侵擾欽州;公元1060年,又侵擾邕州。宋仁宗下令廣南西路諸州發兵征讨。但此後交趾侵擾和掠奪不斷發生,讓宋朝邊境不得安甯。公元1076年正月,交趾王李乾德率兵攻破邕州。公元1076年二月,宋朝派郭逵為安南行營經略招讨使,率軍先收複邕州、廉州,随後進入廣西,交趾節節敗退,迫使李乾德投降。此後由于宋軍不适應當地氣候染病死去過半,宋軍撤回,交趾恢複每年向宋朝入朝貢物。但交趾并未納入中原王朝版圖。
七征安南:公元1284年至1285年,元世祖忽必烈命鎮南王孛兒隻斤·脫歡發兵南攻安南,命唆都從占城北上助戰,南北夾攻。安南王撤離都城,其主力走匿山林,避免與元軍決戰;待元軍疲憊,又出而攻擾。五月,脫歡因暑雨不止、瘟疫流行,被迫退師,唆都戰死。公元1287年,元朝再侵安南,次年以糧盡師老北還。天下無敵的蒙古軍團未能征服越南。
八征安南: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命征夷将軍朱能進軍安南,途中朱能去世,副将張輔升征夷将軍,領衆繼續進攻,先後攻破東都(今河内)、西都(今清化)。公元1407年,張輔大敗安南兵于木丸江、富良江等地,俘安南太上皇黎季犛,撤銷安南王國,改稱交趾省,管轄十五個府,四十一個州,二百一十個縣,人民三百十二萬。張輔先後四至交阯,威名遠震。至明宣宗時,全面戰略收縮,楊士奇、楊榮等大臣乘機進言,宣宗決計罷兵,诏尚在安南的王通等人率軍八萬餘人北返,罷交趾布政使司。明世宗嘉靖十八年,莫登庸遣使入鎮南關向明朝官員納地請降,明朝将安南國降為安南都統使司,從屬國降為屬地,改其十三道為十三宣撫司。自此至明亡,越南始終是作為明朝版圖内一個行政自治單位的地位存在。
九征安南:公元1787年,廣南王國(今越南南部)親王阮文惠攻打安南王國(今越南北部),直搗其首都東京(今河内)。安南國王黎維祁逃到廣西,請求清政府幹涉。乾隆帝認為,百餘年來,黎氏王朝朝貢不絕,遂派兩廣總督孫士毅出鎮南關,用兵安南。清軍路勢如破竹,僅用兵20天便攻陷安南都城黎城(今越南河内)。黎氏宗族、百姓出迎,阮惠遁還廣南。兩廣總督孫士毅宣诏正式冊封黎維祁為安南國王,安南黎朝正式複國。公元1789年阮朝大軍偷襲黎城,清軍退走。阮惠懼怕清軍再伐,多次向清朝謝罪稱臣,乾隆帝最終認可阮惠為安南的新君主。越南隻是成為清朝的附屬國,并未納入清朝的版圖。
十征安南:公元1979年開始了持續十年的戰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