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詩。然而重新斷句之後,又會是另一番風味:
清明時節雨,
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
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就是“句讀”的妙處所在。
句讀[ jù dòu ],是一句古代詞語。
句:古時文章中,達出一個完整的意思稱為一“句”;
讀:在完整意思的表達過程中出現諸多的自然小停頓、間隔稱之為“讀”。
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現代的“句号”和“逗号”。逗字與古“讀”讀音相同。
韓愈在《師說》中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就是老師要把文章中的“句讀”标出,教給學生們。所以我們看到很多的古書上會有用紅筆圈出或點出的标記,那就是便于閱讀朗誦的句讀之處。
我們在學習書法或讀古文舊書時,也一樣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古人沒有标點符号給正确閱讀、理解文義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閱讀古詩歌賦還好一些,畢竟比較容易找到每句字數的規律,如“出師頌”都是四句頌文,我們讀起來還比較順暢。
可我們再來看一下二王的帖子,如果沒有釋文幫助,在哪裡分句就成了難題。所以需要我們更多地學習掌握古文學知識,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讀懂帖文古文,真正地做到理解文義,從而心領神會,與古人交談。
古人讀書,非常重視句讀,是漢文化圈中的人們對古文言文書籍的傳統背誦方式,也是中國人特有的高效教育及學習方法,有着兩千多年的曆史,代代相承,在文化演進史上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禮記學記》記載說:“一年視離經辨志。”離經,斷句絕也。辨志,謂别其心意所趣鄉也。孔穎達疏:離經謂離析經理,使章句斷絕也。
句讀不但能讓讀者快速背下書本,通過每日的行氣過程中更是與作者心與氣合,《論文偶記》“其要隻在讀古人文字時,便設以此身代古人說話,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爛熟後,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古人神氣音節相似處,久之自然铿锵發金石聲”文言文之美,全在句讀。
清代刊印《昭明文選》
我國現在通用的标點符号,就是在古代的“句讀”“圈點”等标點和符号的基礎上,再引進西方國家的一些标點符号,經過百餘年的使用改造融合而成的。所謂“标點符号”,是指輔助文字記錄語言的符号,是書面語的組成部分,用來表示停頓、語氣以及詞語的性質和作用的。
标點符号分為點号、标号、符号三大類。點号表示口語中不同長短的停頓,計有:句号(。)、問号(?)、感歎号( !)、逗号( ,)頓号(、)、分号(;)和冒号(:)。
标号表示書面語言裡詞語的性質或作用,計有:引号(“ ” ‘ ’)、括号〔( ) [ ] { } 〕、破折号( ── )、省略号(……)、着重号( .)、書名号(《 》〈 〉)、間隔号(·)、連接号( — )和專名号( ____ )。符号則包括:注釋号( * )、隐諱号(×)、虛缺号(□)、斜線号( / )、标識号(▲或●)、代替(~)、連珠号(……)、箭頭号( →)。
有一個窮秀才,他很窮,天天吃不飽。所以就想辦法去混口飯吃。他有一個挺富裕的朋友,每當人家差不多要開飯時,他就會到人家家裡“拜訪”。而且還編出各種各樣的理由,讓他朋友留他下來吃飯。
這一天,秀才又“拜訪”友人。友人實在想不出什麼理由讓他離開,就打算看看情形再說。天突然下雨。秀才說:“天下大雨了!”那個富朋友想來想去,就留一張紙條: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白話意為:“下雨天就要留客(下雨天留客?)?天留你,但我不留你(天留,人不留)。”富朋友留下紙條後就走回房間,心想:一會兒再來,看你還好不好臉皮留下。可是一會兒那個富朋友回來時,還看到秀才在那。就問:“呀,你怎麼還在這兒,你不走嗎?”秀才就說:“是你叫我留下的啊。”富朋友就奇怪了,問怎麼回事。秀才指着那張紙條,:“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白話意為:下雨天就是留客天,留人嗎?留!)”秀才就笑着說:“你都這麼客氣了,我還好意思走嗎。”那富朋友差點暈過去。
上個故事充分的說明了句讀的用法,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因為古文的章法非常緊湊,文章中即使是哪一句看不懂,看不明白,隻要聯系上下文,意思就很明白。所以讀古文是不能斷章取義,否則容易變成是在望文生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