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劇《在一起》由10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由不同的導演和編劇完成,所以質量參差不齊。想必大家心裡也會有自己的排序,下面八先生就來講講僅代表個人想法的排序。
第一名:朱亞文、徐璐主演的《救護者》
這個單元是拍得最真實的,把醫護人員既繁忙又缺資源、讓人喘不過氣來的工作日常,走道裡放着的屍體,前一天還跟醫生對話但沒過多久就離世的病人都通過冷色調的濾鏡展現出來了,所有對白、細節都很真實,看得人有點壓抑。這個單元做到了沒有煽情的鏡頭,卻讓人不自覺流淚。
第二名:雷佳音主演的《擺渡人》
這個單元通過雷佳音飾演的外賣員視角,把在疫情中失去親人的普通人、一開始不支持親屬到抗疫一線但後來理解并支持的普通人、面對疫情既害怕又無助的普通人、壓力大到崩潰的醫護人員等疫情中的縮影都拍出來了,沒有刻意煽情,就能讓人感同身受。
第三名:張嘉益、譚卓、周一圍、張天愛主演的《生命的拐點》
患了漸凍症的老院長(張嘉益飾)即使不舒服,仍選擇堅守;在工作中染病的年輕院長(周一圍飾)在生死關頭依然想着工作甚至捐獻遺體;ICU護士長(張天愛飾)在工作過程中感到委屈,想哭但是忍住了,可是面對丈夫染病最終還是忍不住偷偷哭了;醫生剛面對疫情時也會感到害怕,但最終還是堅持下去了……這些劇情把醫護人員背後的一面展示出來了,讓人感受到他們除了偉大,還很不容易。
排名前三的單元,都做到了克制,沒有刻意煽情,也沒有大量摘抄紀錄片、新聞鏡頭,導演和編劇用自己的語言還原了那段真實的時光,值得表揚。
第四名:劉敏濤、賈乃亮主演的《武漢人》
作為最後播出的單元,《武漢人》可以說是一個不錯的收官。它不僅拍出了以社區工作人員為代表的基層人員的艱辛(每天送菜送藥、進行社區消殺,還要負責各種溝通),以及艱辛帶來的崩潰,還拍出了每個小家庭面對疫情的心理變化。既反映了現實,又有戲劇沖突,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
第五名:靳東主演的《方艙》
《方艙》拍得還是比較接地氣的,直面了援鄂醫療隊在方艙裡遇到的困難,輕症病人從不配合到理解醫護,把方艙裡的衆生相都拍出來了。
其中靳東飾演的院長,不僅要跟上級領導保持溝通争取資源,還要安撫病人和下屬,看得出是一個很會處理上下級關系的領導,這個領導角色并沒有面譜化處理,還是不錯的。
并列第六名:海清、馮紹峰主演的《口罩》和鄧倫、李沁、董潔主演的《我叫大連》
之所以并列,是因為八先生覺得這兩個單元雖然總體偏寫實,但拍得有點平淡了。
其中《口罩》裡海清飾演的民企老闆,本來賣口罩是為了賺錢,後來被身邊人感染刺激到了,所以決定轉産口罩。無論是生産的口罩從不合格到合格,還是海清從孤軍奮戰到身邊人都支持她,這樣的轉折在電視劇裡太常見了,沒什麼驚喜。
《我叫大連》拍出了鄧倫飾演的大連小夥一開始面對疫情想過退縮,後來卻義無反顧加入到抗疫中,整體劇情還是比較真實的。隻是有一點讓人不太懂,編劇為什麼要暗搓搓加一條鄧倫跟李沁的感情線呢?
第八名:黃景瑜、李小冉、郭濤主演的《搜索24小時》
這個單元之所以排到這麼後面,是因為過于突出黃景瑜飾演的男主角了,雖然他隻是疾控中心裡的流調實習生,但很多破案關鍵細節都是他發現的,搞得領導和其他同事仿佛沒什麼貢獻。這種過于突出主角、矮化配角的劇本,注定沒法成為好作品。
而在10個單元裡墊底的兩個單元,一個是楊洋、趙今麥主演的《同行》,一個是陳數、阚清子主演的《火神山》。
《同行》拍成了《在一起之鄂囧》,後面三分之二的劇情仿佛在拍公路電視劇,楊洋和趙今麥兩位“逆行”的醫生在回武漢的路上遇到無數困難,最後才到達醫院。為了突出主角的不容易,導演和編劇把現實中警察、志願者的幫忙全省略了,隻留下窘迫,很牽強。
最後兩位不同醫院的醫生不知道怎麼操作的,居然到了同一所醫院同一個病房,在病床前上演了“手牽手,心連心”的戲碼。不僅不感人,還很不現實。
《火神山》則是把一件凸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事情拍成了清湯寡水般的PPT,火神山從設計到施工到交接的過程,其中的艱辛和緊迫感都沒拍出來,有且隻有幾個辦公室和工地的鏡頭,然後火神山就建好了。
這個單元的台詞仿佛是編劇從新聞或者百科裡摘抄下來的,陸毅和陳數夫妻倆的溝通交流仿佛在做述職報告,沒法讓人入戲。
總的來說,如果導演和編劇尊重事實、審美在線的話,還是能拍出質感媲美電影的好劇的;如果主創人員隻是為了完成任務,毫不走心,即使手握再厲害的題材,也會拍成令人歎息的爛劇。
你們心中的排序又是怎樣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