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清平樂》,聽到“官家”這個稱呼眼前一亮,在很多影視劇裡向來對皇帝都是熟悉的“皇上”“陛下”,突然冒出“官家”這個不太熟悉的詞語,讓人特别想查查宋代到底還有哪些不一樣稱謂。
記載中,除了“官家”之外,有時也會稱“大家”或“官裡”。
皇子皇女稱呼自己的父親,與尋常百姓家一樣,稱皇帝為“爹爹”。而正式場合或重要事宜中,又和大臣們一樣稱皇帝為“陛下”,分得很仔細。
《清平樂》中,苗心禾為何之前一直叫宋仁宗“六哥”,這個稱呼其實是宋代皇室對皇子的稱呼,不止苗心禾一個人這樣稱呼他,親人之間包括親生母親都必須這麼稱呼他,所以曆史上皇室裡親生母親叫自己的兒子“哥”,宋仁宗是“六哥”,而兒子叫自己的親生母親“姐姐”。
身份比皇子低下的對皇子的稱呼就是“大王”,所以趙祯應該被稱呼為“六大王”。成為太子之後,稱呼又會變,這個稱呼就是我們比較常聽的“太子殿下”。
還有更奇怪的稱呼“聖人”,這又是哪位呢?想不出來吧?
先來看看《鐵圍山叢談》中的一句話:“國朝禁中稱乘輿及後妃,多因唐人故事,謂至尊為官家,謂後為聖人,嫔妃為娘子。”
這句話告訴我們:朝廷、皇宮裡的人稱皇帝為官家,稱皇後為聖人,稱嫔妃為娘子。
比如曹皇後,就稱為“曹聖人”。
皇子皇女無論是否皇後所生,平時都得稱皇後為“孃孃”或“娘娘”。同時,“娘娘”也是太後的通用稱謂。在正式場合,皇子皇女們可以和大臣們一樣,稱皇後為“皇後娘娘”。
北宋前中期,皇女的稱謂及當面稱呼都是“公主”。直到北宋晚期,宋徽宗接受蔡京的提議,把“公主”稱謂改為“帝姬”,“帝姬”這個稱謂維持了十多年時間,北宋就覆滅了。南宋建立以後,又恢複了公主的稱謂。
皇宮裡除皇族成員之外,還有另外兩種人,一種是專門侍奉皇族成員的宮廷女性,統稱為宮内人或宮人。
另一種是明清時期被叫作“太監”的人,在宋朝統稱為内侍或宦者。
沒有品級的宮内人自稱“奴婢”,有品級的女官會自稱“妾”。
有品級的内待一般自稱“小底(的)”,内臣則自稱為“臣”。所以宦官自稱“臣”,而不是電視劇裡經常聽到的“奴才”。
宋朝皇太後、太皇太後的自稱一直都是“老身”,而非“哀家”。而皇後在皇帝面前稱“臣妾”,這在大衆的認知上算是比較正常的。
面對皇太後下制令時,皇後的自稱是“予”,特别亂吧?
而嫔妃的自稱,更要慎重:面對皇帝皇後時,要自稱“臣妾”或“妾”,在品階不高的情況下,自稱“奴家”或“奴奴”;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自稱“我”或者“本位”。
不是我們常在影視劇聽到的“本宮”,因為嫔妃居處不能稱宮,隻稱閣、閣分或位。所以宋朝根本沒有“本宮”這個稱謂。
宋朝皇帝的自稱還算正常,跟曆朝曆代差不多,與大臣議事或在正式場合與宮眷談正事,會自稱為“朕”。
平時在内宮與家人或親信、近侍輕松閑談的時候,還是用最簡單的“我”字自稱。有一點特别的是,面對曾經是帝後的長輩,皇帝的自稱是“臣”,而非“兒臣”。
從《清平樂》中,可以看到宋朝是一個非常注重禮儀的朝代,在稱謂上也大部分還原曆史。
一朝天子一朝臣,每個朝代自會有一套制度與約束,曆史長河博大精深。
,